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孙中山先生1926年病逝后,在南京钟山南麓建起了 的中山陵。
②石头本无情,但善于审美的人,却可以通过欣赏石头发现它的美。给生活
几许诗情画意。
③姜夔《扬州慢》一词的上阕中“尽荠麦青青”、“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句,写出了扬州城劫后长期以来的 景象。
A:气势恢弘 平添 萧瑟 B:气宇轩昂 增加 萧条
C:气宇轩昂 增加 萧瑟 D:气势恢弘 平添 萧条
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完成小题。(7分)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6.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C.下阕写杜牧俊赏,才华横溢,旨在表达作者对杜牧由衷的敬佩。
D.本词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
2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6.C
27.
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1分)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C作者写杜枚是为了反衬扬州今日的残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填词极讲究“炼”字,找出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峻,“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B:“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更何况踏? 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点点滴滴”四字极妙,诉诸听觉,活现了雨的冲刺力量之巨大,愁苦的络绎不绝,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
下列各句不属于婉约风格的一项是( )
A: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B:怎敌他晚来风急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字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的一种适当展开分析。
【小题】词眼是“空”字。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
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小题】首先:融情入景的手法。这首词抒发的黍离之悲是通过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表现的。上片中的“荠麦”“”“废池乔木”“ 清角”等景物,呈现了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表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而“竹西亭”“春风十里”和下片中的“二十四桥”“红药”等象征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景物,衬托了今日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痛伤今日的感慨。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次:对比的手法:这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从古典诗词中得来的印象中的扬州和眼前所见的现实中的扬州进行对比,一个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繁华的大都市,一个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的“空城”,两相对比,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再次: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的是眼前所闻的景象,如所见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所闻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我们描绘一幅扬州劫后图。虚写的是印象中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对杜牧重到扬州的情景的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对“二十四桥边红药”命运的推想。全词由虚到实,再由实入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第四:化用前人诗句入词。为了表现扬州昔日的繁盛,词中多次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用杜诗中蕴涵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进行对比,丰富了词的意蕴。增加了抚今思昔的感慨。
解析:
无
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一项是( )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⑦梧桐更兼细雨 ⑧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波心荡冷月无声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20.七十者衣帛食肉, ,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1. ,乌鹊南飞。 ,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22.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3.自胡马窥江去后, ,犹厌言兵。渐黄昏, ,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答案】
20.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21.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
22.迷花倚石忽已暝 栗深林兮惊层巅
23.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下列关键字的写法:“黎”“匝”“迷”“暝”“栗”“巅”“清角”。每句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古诗词场借“空”表情达意。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姜夔《扬州慢》中的“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
空山新雨后 隔夜黄鹂空好音 潮打空城寂寞回 塞上长城空自许 都在空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答题。(8分)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①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语,言周平王东迁,西周故都被弃,长满禾黍。
⑴ 词序说“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结合《扬州慢》词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⑵ 这首词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
⑴扬州在金人铁骑掳掠下成为弃城, 15年后词人目睹劫后扬州破败景象,抚今追昔,以“荠麦青青”等语入词,暗用《诗经•黍离》意境,关合西周东迁故事,深刻地揭示出南宋小朝廷不图恢复致扬州荒败的政治原因,寄托了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⑵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仍在”的乐景,反称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衰景。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的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