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动物都有一个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如:
猫头鹰:黑夜给了我明亮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寻找老鼠。
蚯蚓:世界上本来没有路,钻营的久了也就有了路。
请你在蜜蜂、苍蝇中选择,为它写一条座右铭。
蜜蜂:花开时节又逢君。 苍蝇: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蛋缝,缺少的是发现蛋缝的眼睛
解析:
符合题意即可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凡在本次仪容仪貌检查中被发现留长发、长指甲或戴首饰的同学,必须在下星期一之前整改好,相关班主任要予以 ,认真落实。 ②当接到《高中生》杂志让我进京参加征文表彰会的通知时,我 不住无比喜悦的心情。 ③新中国的航天人以 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A:敦促 遏止 艰苦 B:敦促 遏制 艰苦 C:督促 遏止 坚苦 D:督促 遏制 坚苦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颓圮(pǐ) 喋血(dié) 熟稔(rěn) 咬文嚼字(jué) B:骷髅(kū) 旸谷(yáng) 桎梏(kū) 相形见绌(chù) C:瞋目(chēn) 游说(shuì) 狡黠(xiá) 锲而不舍(qiè) D:戮力(lù) 执拗(niù) 包庇(pì) 殒身不恤(xù)
“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二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示例:
(1)①你在创作上花的功夫太少。②时间应放在创作上,j而不应该放在卖画上。(3分)
(2)①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②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3分)
解析:
符合题意即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Zxxk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阅读下列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对方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即可。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老少咸宜,也做到妙趣横生,更做到将学术作品大众化。(以对“品三国”的评论为情景材料,以网络论坛为载体。将原本率性、自由、零散且鱼龙混杂的网络论坛中的材料进行选择和规束,抽取具有一定深度并有积极意义的情景材料。另外对方的观点具有示例的性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点是“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难点是可能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难于找到应对的切入点,因此,题中加入了“几组关键词”作一定的暗示。当然,如果能理解这一暗示信息,从对方观点中找到“学术的严肃性”,那么,也就能发现易先生品三国的“大众化”倾向,然后根据对方观点的大致句式即可完成本题。)
解析:
略
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05cc2251b6aeebf0.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不符。
【小题2】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小题3】C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说明文参考
鐻:jǜ。古代放乐器的支架,木质,多为兽形,后世则多用金属铸造。《庄子·达生》中有一个故事: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是一个木匠,他文化程度不高,但雕刻技艺超群。这里指的是木匠梓庆把木头雕刻成乐器鐻,真是技艺高超、鬼斧神工。明代陆时雍的《诗镜总论》有:“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谢康乐就是谢灵运,晋宋间诗人。他是谢玄的孙子,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这里的意思是谢灵运的赋诗作文犹如有鬼斧神工偷偷运用,那是不是梓庆的工具呢?(这里借了庄子“梓庆削木为鐻”的典故)
晬:沈德潜《说诗晬语》(日加上粹的右边,念 zuì,是孩子的话的意思)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狭隘(ài) 粗糙(cāo) 鹰隼(sǔn) 悄无声息(qiǎo) B:龟裂(jūn) 疱疹(bāo) 蘸水(zhàn) 过蒙拔擢(zhuó) C:掐丝(qiā) 脚踵(zhǒng) 祚薄(zuò) 呱呱而泣(guā) D:盘桓(huán) 蹙眉(cù) 筵席(yàn) 杯盘狼藉(jí)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提示填入合适的句子。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鸽子,鸽子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述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可见,事物发展的规律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做事应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②坚持不懈地点滴积累,不要急于求成。
解析:
这是解揭示寓言的寓意,是理解语段的核心思想。(每点2分,两句关系合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