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8分)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2分)

(1)万事莫于义( )(2)不手足之贵也(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贵义其身也 所欲有甚生者 B.人皆有 予子天下,而杀子

C.故不为得也 富贵,无相忘 D.子冠履 观夫巴陵胜状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15.上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阐明观点?(2分)

[4064fc1a53147a4c.gif][174e181d4045f360.gif]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得也( ) ②故有所不避也( )

子冠履而断子手足( ) ④一言以相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__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的观点。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方法来论证观点。

4.谈谈你对两文中的“义”的理解,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坚持这种“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②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3.舍生取义    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万事莫贵于义    比喻论证

4.正义、大义,有利于人民国家民族的大义;应当坚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坚持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个人小利与大义产生矛盾时,要舍弃个人利益,保全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意思对即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又言:“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彼造舟船,备嚣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会主亮果南侵。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会建康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发军,市人皆媟骂之。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遂趋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谪饶州。乾道元年,诏自便。六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城,它还有石头城、金陵等名称。

D.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女杀父母、奸臣杀忠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灾之年,又以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B.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C.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汤鹏举;又提议皇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防御工事;在军情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5分)

(2)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5分)

10.C(原文标点: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D(“奸臣杀忠臣”错,“弑”没有这种意思)

12. A(“便宜”理解错误,不是“价格便宜”的意思)

13.(1)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得分点:绳、举、袖各1分,句意2分)

(2)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得分点:忤、中、状语后置句“以飞语”各1分,句意2分)

【参考泽文】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年,叶义问进士及第。调任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做宰相,叶义问和沈长卿等人上疏揭发他的恶行。任饶州教授,代理州事。当年旱灾,叶义问自行决定开官仓赈济百姓,提刑黄敦书弹劾他,皇帝下诏不再追究。从前的枢密史徐俯门下僧人犯罪,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

叶义问任江宁知县。召秦桧的亲友服役,同僚不同意,叶义问说:“不这样做,那又怎么能让别人心服。”最终令他们服役。任江纠通判。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张宗元路过九江,张常先发文书给叶义问,命他阻拦张宗元的船只,叶义问扔掉文书说:“我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张常先告诉秦桧,罢官而去。

秦桧死后,汤思退推荐他,皇帝记起他曾弹劾范宗尹,召到朝廷。叶义问进言台谏官罢免任用权在皇帝,秦桧的亲友党羽应全部罢黜斥逐,因上言获罪者应当复官任职。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仿效秦桧的做法,树立他的党羽周方崇、李庚,安插在台谏部门,铲除不与自己同流合污的人。叶义问连续上奏章弹劾汤鹏举,有“一个秦桧死了一个秦桧还活着”的话,汤鹏举和方崇等人一齐被罢免。又进言:“凡是选择将领遇到一员空缺,命令枢密院开列三人的姓名听从皇帝的旨意,那么军政大权就都在皇帝掌握中了。”

皇帝听说金人有侵犯边境的意图,派遣叶义问出使观察动静,回来上奏:“他们在造战船,准备武器,他们一定是有目的的,应当驻军在沿海关键的地方防备他们。”金主完颜亮果然南下侵略。皇帝命令叶义问去视察__,他平常不熟悉行军打仗。到达镇江,听说瓜洲官军和敌人相持不下,惊慌失措,就发动民夫挖掘沙沟,插树枝做鹿角栅防御敌人,一天晚上潮水上涨,沙沟荡平,树枝都漂走了。恰巧在建康留守的张焘遣人报告军情紧急,叶义问就由陆路撤退,说是到建康催促进兵,百姓都辱骂他。又听说敌人占据瓜洲,采石军队很多,又打算退回镇江。士兵们喧嚷吵闹说:“不能回去了,回去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往建康行进。后来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__退回,叶义问回到朝廷,极力请求退职,就罢了官。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参劾叶义问“以前指挥诸将差一点误事,而且利用官位给自己亲友好处”。贬谪到饶州。乾道元年,皇帝下诏其可以任意居住。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沟壑 根深蒂固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B:撕杀 云云众生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C:挑剔 一言弊之 清波粼粼 目不遐接 D:衰竭 不为己甚 流觞曲水 奇怪叠出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唐突 百叶窗 不为己甚 言有尽而义无穷

B.僭称 凋朱颜 礼上往来 毕其功于一役

C.撕杀 编者按 草菅民命 一言以敝之

D.草芥 红彤彤 授受不亲 君子远庖厨

D


解析:

(A项中“己”应为“已”、“义”应为“意”,B项中“上”应为“尚”,C项中“撕”应为“厮”、“敝”应为“蔽”)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四个选项中的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朱熹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 C:朱熹、董仲舒、荀子、黄宗羲 D:董仲舒、朱熹、荀子、黄宗羲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四个选项中的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孟子 C: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 D:董仲舒、孟子、荀子、黄宗羲

下列观点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①黄宗羲②荀子③董仲舒④朱熹 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黄宗羲④朱熹 C:①朱熹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黄宗羲 D:①董仲舒②黄宗羲③荀子④朱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