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砧

古代面饰中贴在脸部的花形叫()

A:花钿 B:额钿 C:魇钿 D:面钿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

A:云鬓(bìn) 鼙鼓 (pí) 酌酒(zhuó) 捣衣砧(zhēn) B:门楣(méi) 萦纡(xū ) 纤尘(xiān) 谢公屐(jī) C:凝睇(tì) 花钿(diàn) 渌水(lù) 东南坼(tuò) D:薜荔(bì) 皓腕(wǎn) 栖隐(xī) 抟水禽 (tuán)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修葺 凝涕 捣衣砧 回眸一笑 B:岩霏 訇然 东南坼 戎马生涯 C:舟楫 刈旗 工技击 踌躅满志 D:俳优 逸豫 暴霜露 切中肯綮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娥眉 绰约 迤逦 豆蔻年华 B:祠堂 修葺 捣衣砧 再接再励 C:渡口 碣石 天崩地坼 积腋成裘 D:木屐 悸动 聒躁 遐思冥想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砧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解析:

(1)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2)“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捣衣”是指什么呢?明朝仇英“纸本水墨”《捣衣图》,后人图下注解“捣衣”为“浣衣、洗衣”,即洗衣裳时捶打脏衣裳这一动作的。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而“捣衣”是属于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此行为多于秋夜进行,可谓“深秋月明话‘捣衣”’,就是如此。

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往往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的“寒砧”“清砧”或“暮砧”等意象就应运而生。这是因为妇女一般白天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会有闲暇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所以,情满绪长的离妇心中,“砧声”便成了一种缠绵深淳、绵久不去的人文音乐。“捣衣”时,一杵,一思,深绵温情在一起一落的“杵”间,“砧声”和谐,心生离情。而心底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羁旅在外的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无居,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而漂泊的游子听到凄婉柔温的“砧声”,就会思想居家的“其乐融融”,妻絮子嗔的“其乐依依”,更平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我们还要明白,离妇在劳作之时,她们应当是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更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砧声”,也成为了唐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这种“离愁与悲苦”更见杜甫《秋行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而这首诗,正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中经典佳篇,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诗之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李白仿作的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挚(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以及向往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意象单纯鲜明(萧瑟的秋风、朦胧的月色、凄清的砧声),是从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无需多层次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美丽的容颜是它的背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

为什么“捣衣”“砧声”可以生出这样绵长深沉的感情?捣衣声大盛于唐代,并且与大唐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程度息息相关。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府兵制一大特点,即应征人员的装备武器得自备。后来虽引用募兵制,然情景仍是:“发一卒以御边陲,遣一兵以慰社稷,多无衣食皆带饥寒”。

(选自《千年捣衣声》,有改动)

1.下面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捣衣是洗衣裳时捶打脏衣裳这一动作的解释是不对的,它是属于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B.“寒砧” 往往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的原因是妇女一般白天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会有闲暇为家人准备衣物。

C.思妇心底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羁旅在外的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无居,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

D.在情满绪长的离妇心中,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的“砧声”成了一种缠绵深淳、绵久不去的人文音乐。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正因为离妇在劳作之时,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捣衣”成为“思妇”主题下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B.无尽的砧声不断牵引着离愁别绪,只有砧声才会让游子听了平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让思妇听了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

C.因为思妇白天没有时间,要忙于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而“捣衣”工序对光要求不高,所以捣衣通常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D.月明之夜,思妇不停的捣制军衣,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是对于思妇来说不算什么,让她悲哀的是远方亲人杳无音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中经典佳篇《秋行八首》(其一) 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B.无人能够逃出捣衣歌这支缠绵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是因为捣衣歌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

C.单调悠长的砧声更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有诗为证“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D.捣衣声大盛于唐代的原因是唐朝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国家不得不采用装备武器得自备的募兵制来“发配一兵一卒到边疆,从而达到保卫边陲,守卫社稷的作用”。

1.B (强加因果,这是“寒砧”“清砧”或“暮砧”等意象就应运而生的理由,不是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B (只有……才……太绝对化。)

3.D (张冠李戴,“装备武器得自备”是府兵制的情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1)“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2)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解析:

1、(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2、(“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闻砧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小题1】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