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录入、删除,这些词对于经常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太过平常,数字产品对记录内容的取舍让我们感到方便,那么,人类的记忆是否可以像电脑一样,有用的存下无用的删除呢?近日,以色列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人脑的记忆有望像电脑一样录入、删除。
所谓记忆,简单理解就是能够记录和回忆。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对记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德国波思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脑能对涌入大脑内的信息进行分类,即分成需要保留的和永远忘记的两类。当接收外界信息刺激时,大脑嗅觉区的神经元就活动起来,然后大脑希波区的神经元开始活动。当这两个区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时,外来的信息就会被记住,如果没有同步活动,外来的信息就被忘记。当这个信息被大脑记忆后,下一次外界又出现这个信息时,这个信息就会启动大脑,同步调出旧信息,也就是实现了对这个信息的记忆。
魏兹曼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系杜戴教授发现,每一个记忆的获取都要经历一个时间段,杜戴教授称其为“巩固”,这是一个快速的“成熟”过程,一旦“巩固” 过程完成,这个记忆就被大脑保存,此时,外界的刺激和针对神经系统的药物对这个记忆将不起任何作用,将成为大脑中的永久记忆,可以被唤醒。同时杜戴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记忆唤醒过程中有一种记忆擦除器,杜戴称其为“时间之窗”所有的记忆中只有在“时间之窗”内才能被删除。所谓“时间之窗”是在记忆获得及再次被唤醒记忆的过程中,“时间之窗”开启的时间极短。
杜戴教授据此认为,记忆的删除是可能的,在记忆获得过程中只要在“时间之窗” 开启的时间之内,通过神经类药物及外界刺激,将不希望记忆的信息“驱赶”至“时间之窗”内就可以中止记忆。而对已有的负面记忆(如恐惧、哀伤、惊吓、失败等)在唤醒的过程中利用同样的方法就能将其擦除。这样擦除记忆就成为我们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受负面记忆的困扰。根据这种原理,我们希望记忆的信息也可以像录入一样方便,那便是最大限度制“时间之窗”开启时间。
(摘自〈健康文摘〉2004年第8期略有改动)
下列对“时间之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之窗是对记忆过程的一种形象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时间段。
B.科学家称,时间之窗是在大脑记忆唤醒过程中的一种记忆擦除器。
C.时间之窗是在记忆获得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段。
D.时间之窗是在记忆再次被唤醒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段。
我们如果要把“负面记忆”删除,下列哪一项说法行不通
A.神经类药物及外界刺激能够把负面记忆“驱赶”到时间之窗内,但前提是要在负面记忆唤醒过程中,时间之窗开启的时间内。
B.在记忆获得过程中,只要在“时间之窗”开启的时间之内,通过神经类药物及外界刺激,将负面记忆的信息“驱赶”至“时间之窗”内就可以删除负面记忆。
C.当负面记忆再次被唤醒的时候,我们通过神经类药物和外界刺激等手段,把负面记忆驱赶到时间之窗之内,即可删除。
D.当负面记忆再次被唤醒的时候,只要我们采取一些相应方法,如服用神经类药物等,把负面记忆驱赶到时间之窗内即可删除。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在脑子里对过去事物的印象能够保持是记忆,而本文的记忆是指对信息的记录和回忆。
B.记忆事物要经历一个时间段,这是每一个记忆获取的必然过程。
C.外界的刺激和神经类药物对永久性记忆不起任何作用。
D.最大限度限制“时间之窗”的开启时间,有助于记忆的牢固持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对记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记忆是能够删除的。
B.希望记忆的信息之所以能够被我们记住,负面的信息之所以能被我们删除,因为如今我们的记忆可以像电脑一样录入、删除了。
C.如果我们想要记住英语单词,必须在记忆获得过程中,让大脑嗅觉区和大脑希波区的神经元同步活动。
D.人类的记忆水平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理论上讲,人类对记忆的取舍是完全可能的。
【小题】A
【小题】B
【小题】D
【小题】B
【小题】A(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说法不严密,应为“记忆的一个时间段”)
【小题】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要注意是“在记忆唤醒的过 程中”才能删除记忆)
【小题】D(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有助于记忆的牢固持久”文中没有此内容)
【小题】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只是“有望像电脑一样录入、删除”,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需要转基因水稻吗?
简 岩
民以食为天。眼下,值得中国人特别关注的是,大多数国人每日三餐必得消费的稻米可能变成转基因稻。这个问题全世界都在关注着,美国的《科学》杂志在最近的报道中指出,如果最近获得农业部的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中国可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稻,主要是抗螟虫、抗蛀杆虫、抗白叶枯病和其他植物疾病的品种。这些转基因稻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稳产增产,少用杀虫剂,因而使稻米更绿色和环保。
对于中国人来说,转基因稻的生产则意味着国人至少需要担负三种风险:是否对人自身的安全有保障;是否对环境和生态有影响;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人赖于生存的水稻品种和质量。
转基因作物包括水稻的安全性测试基本上都是在短时间(如三个月)内,用转基因稻米和天然的稻米分别喂养老鼠并比较结果而获得的。因此,这并不能保证人们今后长期食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
国外即使有转基因食品,也是非常特殊的。比如,转基因棉花不用于食用,转基因大豆则要经过多次加工,制成食用油或食品后才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相对安全。
由于基因漂流问题,水稻更容易受到基因污染。而中国既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又是稻米品种多样性的集中地,野生稻资源和地方品种资源都相当丰富,一旦基因污染出现,中国天然的稻种资源宝库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中国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将荡然无存。另外,转基因稻米的种植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危害非靶标生物、产生新的更严重的病毒、造成超级害虫等问题。因此,在这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能不能召开一个听证会,听听农民和公众的意见呢?
水稻是中国人的生命线,让“不懂内情不懂科学”的人也听听转基因稻的来龙去脉,这至少也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一个预警,在将来万一出现问题时还有一种心理上的缓冲。
科学家还得向公众解释:一旦出现基因漂流,危及公众的安全或损害中国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阻止和逆转。然而,目前所能预测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发生损害,就如水银泻地,就是不可逆和难以修复的。
对中国需不需要转基因稻进行科学论证,这不是不要科学,更不是反科学,而是为了让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5.1.)
1.下面属于文中所说的“转基因稻生产可能影响环境生态”的一项是
A.危害人体的健康 B.影响水稻的质量
C.祸及非靶标生物 D.损害转基因棉花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稻的种植事关国计民生,面临多重风险,备受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B.解决转基因稻商业种植问题的关键,是延长其测试时间和增加测试对象。
C.稳产高产和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是试图种植转基因稻的主要原因。
D.中国应否种植转基因稻,目前人们的意见仍不统一,仍需进行科学论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国外虽然也有转基因食品,但一般都不直接用于人的食用,因此中国也不宜进行转基因稻种植试验。
B.基因漂流可能会造成植物基因污染,如果中国种植转基因稻,必然会使中国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C.尽管转基因稻具有稳产高产、少用杀虫剂的优势,但在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之前,仍应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D.如果安全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我国的传统农业将可能向现代农业跨越,进而找到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的新路。
1.C
2.B
3.D
1、信息筛选(C)文中提到转基因稻生产有三种地风险,即食用是否安全、是否影响环境生态和是否影响水稻品种和质量,其中“危害非靶标生物”就是第二种风险“影响环境生态”。A、属于第一种风险。B、属于第三种风险。D、文中没有此信息。
2、信息筛选(B)问题的关键是食品的安全性和环境的安全性,而非延长测试时间和增加测试对象。A、见第一段“这个问题全世界都在关注着”。C、见第二段“这些转基因稻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稳产增产,少用杀虫剂”,之所以“少用杀虫剂”,是因为它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强。D、从本文作者的反对意见可知。
3、归纳推断(D)转基因稻具有稳产高产、绿色环保的优势,只要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保证,的确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新途径。A、推断的依据不足。不能因为国外的转基因食品不用于人食用,因此就认为中国也不宜种植,更不能因此连“试验”也不能搞。B、基因漂流会造成基因污染,这只是存在“可能”,不是必然,因此,不能据此推出“必然会使……遭到严重破坏”的结论。C、不能因为转基因稻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就禁止非食用性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棘轮,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能产生单向运动。如,用改锥连续拧来棘齿的螺丝钉,螺丝钉就会不断向深处钻。这是向一侧倾斜的一圈棘齿产生的效应。
量子棘轮,通过一个振荡信号或随机变化信号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方向的控制,使它们完成有用运动。在量子棘轮的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德国科学家彼得??亨吉和他的同事认为,电子像人们预计的那样自动远离电路负极的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亨吉兴奋地说:“你可以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还可以让它爬坡。”
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来回运动。这意味着它能够利用没有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指挥电子随意分流在不同的电器元件间跳跃。随意分流的单个电子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经过专门设计的电路块则成为构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逻辑门。
在低温下。处于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的电子无法逾越槽两侧的壁垒,经典物理学认为,这些电子将被永久俘获。然而根据量子理论,这些电子是能逃逸的。电子是一种概率波,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它可以从两个方向贯穿棘齿型槽,如果“壁垒”极薄,贯穿概率便会大大提高。这一理论,目前已被科学家的实验证实。他们还指出,由于电子携带热量,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水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对量子棘轮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体分子马达的研究。我们身体的肌肉就是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它们吸收体内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方向能量,并发挥棘轮效应,否则能量之于人体便是无效的。当然,分子马达不等同于量子棘轮。
另据报道:在量子世界运作的棘轮,不久将用于电子设备中。生物学家正在研制量子锯齿沟槽,用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1、下列对“量子棘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在周期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一侧倾斜一圈棘齿的单向运动。
B.具有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甚至爬坡等多种形式。
C.通过振荡信号、随机变化信号控制电子运动方向而完成有用运动。
D.将对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起促进作用。
2、根据第三节的重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自由运动。
B.量子棘轮能使电子设备革新而不再使用电线连接。
C.经过随意分流,电子才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
D.量子棘轮将应用于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制。
3、对“发挥棘轮效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能使肌肉产生有效能量以满足人体需要。
B.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其吸收的无方向能量成为定向能量以满足人体各部分需要。
C.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肌肉产生的单向运动跟体内能量的无方向性相抵消。
D.肌肉为了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将吸收的无方向化学能量先改造再释放。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水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这说明电子可携带热量。
B.运用量子棘轮验证了电子确实是一种概率波,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C.处于低温下、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的电子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
D. 生物学家运用量子棘轮研制的量子锯齿沟槽,可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1.D
2.D
3.B
4.C
1、D。A所讲的是棘轮,而不是量子棘轮;B所讲的是“你”可以怎么样;C“振荡信号”与“随机变化信号”不是并列的。
2、D。A原文是讲“来回”运动; B原文只是讲“能利用没有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指挥电子随意分流”;C原文是讲“单个电子”,也未强调要“经过随意分流”。
3、B。A“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就是肌肉,它不能使肌肉产生有效能量; C棘轮效应是讲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其吸收的无方向能量成为定向能量;D原文是讲“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方向能量”,而不是化学能量。
4、C。A颠倒了因果关系 ;B推翻的只是跟量子理论有悖的观点 ;D原文是讲“正在研制”。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认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 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
B. 人们生活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
C. 瓜菜对于享用者是一种没有过程的结果
D. 城市的孩子都不识瓜菜
A
该段文字的重点在于说明“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即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由此判断,只有A项正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虚拟疗法
在“虚拟伊拉克”中的体验真实得出奇,那些战争场景被输入特制的头盔、护目镜和耳机中。它们是一项电脑模拟现实程序的产物。这项程序部分由南加洲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游戏程序设计员开发而成,并正在圣迭戈的海军医疗中心接受测试。它们的任务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心理医生的监督下,虚拟伊拉克可以让老兵直面自己的战场经历,宛如身临其境而又不用担心人身安全。这种方式是传统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力不能及的。这套电脑程序甚至对战斗进行了略带卡通色彩的描绘,旨在通过重现原始创伤、防止恐惧累积来缓解创伤的影响。
海军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克来教授是圣迭戈PTSD模拟现实疗法的研究领导者之一。他解释说,更具针对性的创伤暴露疗法可能需要患者返回创伤发生的实际地点,他说:“但你不能把创伤者送回伊拉克。有了这种程序,我们可以在这里让患者故地重游。”
海军研究局负责医药科技项目的官员拉塞尔·希林说,虚拟伊拉克可能尤其有助于消除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心理治疗的成见。
他说,尽管现在对正在进行中的实验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初期结果“看来非常乐观”。
麦克莱说,在圣迭戈的海军医院,目前已有9人完成了一个疗程的10次治疗。他们希望到明年,接受治疗者可以达到150人,包括一些同时遭受脑震荡和肢体损伤的患者。
当海军陆战队队员们戴上头盔和护目罩,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完全被虚拟的声音和画面所包围,每次治疗一般持续45分钟。他们站在或坐在一个可以震动的__台上。通过一根摇杆可以控制行走或驾驶的速度。他们还可以通过转身来改变在虚拟街道上的方向。在生物反馈屏上,他们的呼吸、心率和手掌出汗的程度都在监控中。
心理学家坐在电脑前,帮助患者调控虚拟体验,全程与他们交流。
第一次治疗通过以非暴力的数字画面开始。但在后面的治疗中,心理医生在提醒患者后会提高强度和场景的逼真程度。他们可以让平台十分剧烈地晃荡,制造模拟的爆炸和交火场景,附以烟雾和夜间效果,还有身体的臭汗和硝烟的味道。
心理医生凯伦·佩尔曼说:“随着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的经历,他们逐渐适应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他们可以战胜它。”
如果接受治疗者感觉有些难以承受,心理医生会中断治疗并与患者谈话,或者降低虚拟场景的逼真程度。
研究者说,他们希望确保场景逼真到足以调动患者情绪,但又不会太__。麦克莱说,尽管一些患者曾暂时摘下护目镜或要求中断,但没有人被彻底吓退。“虚拟现实的好处是你可以把它关掉。”(选自2007年2月《参考消息》,有删节)
给“虚拟疗法”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疗法是用电脑模拟战争场景,通过重复原始、防止恐惧累积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创伤暴露疗法。
B.虚拟疗法把战争场景输入特制的头盔、护目镜和耳机中,患者的体验非常真实。
C.虚拟疗法有助于消除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心理治疗的成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关掉。
D.虚拟疗法旨在通过重复原始创伤,防止恐惧累积来缓解创伤的影响,是传统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力不能及的。
下列各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虚拟疗法的程序部分的是南加洲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游戏程序设计员开发而成的,现在在圣迭戈的海军医疗中心接受测试。
B.海军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克莱少校是PTSD模拟现实疗法的领导者,他认为试验初期结果“看起来非常乐观”。
C.在圣迭戈的海军医院,目前已有9人完成了一个疗程的10次治疗,明年接受治疗者可达150人。
D.研究者说,他们确保虚拟的战争场景逼真到足以调动患者情绪,但又不会太__。
对“虚拟疗法”治疗过程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患者戴上头盔和护目镜,听觉和视觉完全被虚拟声音和画面所包围。
B.患者站在或坐在一个可以震动的__台上,通过一根摇杆控制行走或驾驶的速度,还可以改变虚拟街道的方向。
C.患者的呼吸,心率和手掌出汗的程度监控在生物反馈屏上,心理学家帮助他们调控虚拟体验,全程与他们交流。
D.第一次治疗通常以非暴力的数字画面开始,以后逐渐提高强度和场景的逼真程度,在一次一次的反复中,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小题】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A项揭示了“虚拟疗法”的外延与内涵,正确。B项是“疗法”的一部分过程,C项是“疗法”的目的,D项是“疗法”的作用和优点,都不是下定义,B、C、D三项均属答非所问。
【小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B项张冠李戴,“认为试验初期结果‘看起来非常乐观’”的是拉塞尔·希林。C项或然当必然,原文说“他们希望明年,接受治疗者可以达到150人”。D项或然当必然,原文说“他们希望确保场景逼真”。
【小题】本题考查归纳内容重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B项张冠李戴,原文说“他们可以通过转身来改变在虚拟街道上的方向”,能改变方向的是人而不是街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朋友从网络上传来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解析彩虹》中译本书稿嘱评。其中提到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这位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声音在当代也会产生回响。自古以来,明月为诗人所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神话:玉兔舂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千古流传,脍炙人口。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照片显示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全属子虚乌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原来是李商隐自作多情!
他们还可以举出更多这类事情,来证明科学的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
对此我有话要说,试就上述二例剖析之。
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艳光四射,确实非常美丽。牛顿的分光实验揭开了彩虹之谜———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虹桥、天梯、霓裳羽衣等美丽的联想随之褪色,难怪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这是一方面。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牛顿的实验开光谱分析之先河,从此以后,科学家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弥漫太空的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茫茫天宇到处潜藏着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并不孤独。套用王勃的话可谓:宇内存知己,天外若比邻。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还发现,遥远星体发出光线之光谱有所谓“红移”———光谱朝波长较长的红端移动,据此先后提出了宇宙膨胀说及宇宙起源大爆炸说。后者告诉人们:原来大千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太初时一团灼热的熊熊烈焰。这与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的神话异曲同工。宇宙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难道比不上区区彩虹?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令人扫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他说: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每当想起这句名言,心中就涌起一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一步好大啊!由登天而激发出的灵感难道还不足以补偿失玉盘之憾吗?苏东坡泉下有知,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诗篇,使他的《水调歌头》不致成为千古绝唱。
1.对“证明科学的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中的“焚琴煮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人面对美好的世界吟诗作文,写出极其美妙的作品。
B.指责科学只顾自身的发展,不重视保护和发展美的艺术。
C.济慈等诗人墨客强调自己的作品展现了极佳的文学美感。
D.批评科学的发展破坏了艺术美感,糟蹋了古典美。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东隅”和“桑榆”在文中各有所指,所列材料全都属于东隅范围的一项是
①乘坐俄国太空舱,日绕地球十六圈
②从宇宙飞船到太空港,中国航天越飞越高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⑤九霄云外处,展开“太阳镜”。人工可照明,此乃人造月
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会发现更多具有美感的天文现象,如果李白、苏轼能再世的话,也会以此为题材去写作的。
B.吟咏明月的佳作不仅过去出现,今后也会出现,而且有的会更具科学色彩。
C.随着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研究疆域不断开拓,古典美将会逐渐消失,而由现代美所取代。
D.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统一的,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美,它们不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且可以渗透和熔铸在一起。
1.D
2.C
3.C
1.A,C意思说反了,B言出无据。
2.①②⑤属科学发展范畴,是文中“桑榆”所指内容。
3.C 项“古典美将会逐渐消失”文中无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家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项目的科学家最近透露.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表明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参加该项目的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川本展男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利等科学家,近日在不同场合分别宣布了上述消息。该成果如果得到进一步实验的证实,将是粒子物理学领城的又一重大发现。
英国物理学希格斯最早在30年前预言了玻色子的存在,但科学家至今没找到它的踪迹。希_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按理论假设.其它粒子是在希格斯玻色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对完善粒子物理学理论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曾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该标准模型以夸克、轻子作为基本粒子,以弱电统一和电子色动力学理论为主要框架。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几乎都已被实验所证实,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但希格斯玻色子仅能在瞬间存在,因此观测起来难度极大。为“捕捉”该粒子.物理学家们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让高速运动的粒子相互撞击,如果碰撞过程中产生足够高的能量。就形成希格斯玻色子。由此形成的希格斯玻色子往往很快就衰变为其他一些粒子,衰变后的粒子有特定的组成,据此可间接证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的4项实验的观测数据进行发析后.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来解释,也就是说.他们在实验中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但他们也指出,目前的观测结果尚不是最后的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才能确认其可靠性.
文章说“该成果如果得到进一步实验的证实,将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该成果是指哪一项? . ( )
A.它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B.它可以证明物质质量的存在。
C.它完善了粒子物理学。
D.它找到了标准模型,预言了2种基本粒子的最后一种。
下面的说法中不能成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的理由是哪一项? ( )
A.现在的办法都只能间接证明它的存在。
B.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踪迹。
C.科学家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实验观测,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
D.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认为“这些非同寻常的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来
解释。
文章说“目前的观测结果尚不是最后的结论”的理由是哪一面? ( )
A.希格斯玻色子仅能在瞬间存在.观测起来难度极大。
B.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尚未成熟。
C.科学真理是可以重复的,所以还需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的证实。
D.只有一个科研机构在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把物理学家们通常遵循的理论、采用的方法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
撞机研究项目”遵循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加以比较,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A.理论和方法都相同。 B.理论相同,方法不同。
C.理论不同,方法相同。 D.理论和方法都不同。
【小题】选C。
【小题】选B。
【小题】选C。
【小题】选A。
【小题】选C。A是比喻说法.不能揭示本质iB在文中无此信息;D最终也应归纳到C。
【小题】选B。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他们在实验中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尽管尚不是最后的结论”。但照应首段最后一句可知“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踪迹”说法不确切·
【小题】选C。从文末最后一句可知。
【小题】选A。理论都是“粒子物理学理论”,方法都是“让高速运动的粒子相互碰撞”,只是“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速度更快,碰撞过程所产生的能量更大。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再造小麦
作为全球30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小麦这种作物正面临危机。除非人类采取重大行动,气候变化、疾病和干旱将令它遭遇浩劫。
幸运的是,一种挽救小麦的策略正在浮出水面。它既不需要基因工程,也不需要改变种植技术。相反,科学家正在从零开始重新创造这种作物。这些“人工合成”小麦的试种已令人们看到希望:它们将有很强的适应性,直到下世纪末仍能继续为数十亿人提供食物。
约3万年前,两种并无亲缘关系的野草——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时隔约2万年,二粒小麦又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从而诞生了今天的普通小麦。机缘巧合使小麦成为六倍体植物。但这也是它现在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植物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如此一来,引入抗盐、抗旱等新特性几乎不可能。基因渗入法可以将近缘植物的部分染色体导入小麦,但它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植入人员一直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不断挑选产量越来越高的新变种。
但现在,就连这有限的操作空间也即将用完。小麦天然的基因可变性逐渐耗尽,而这种作物面临着迅速改变的环境。新的真菌病正在出现;而在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正遭受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科学家正为避免灾难而加倍努力。他们在15年前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墨西哥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让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的办法,其结果就是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它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繁殖后代)。但这种三倍体植物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之后,染色体会加倍,从而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科学家已用这种技术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基因资源项目的负责人乔纳森??克劳奇说:“这些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它们的价值已开始显现。去年12月,克劳奇在英国剑桥的一次会议上说,在墨西哥的旱灾地区,一种人工合成小麦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0℅;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试种地区,它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至40℅。研究人员在递交给《试验生物学杂志》的论文中说,这是因为这种人工合成小麦的根异常之深,能在地下深处找到水分。
另一种试种的人工合成小麦表现出极度耐炎热的特性,有些品种在墨西哥索诺拉沙漠高达40℃的环境中也生长良好。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这样的耐热品种将意义重大。克劳奇说,在印度巴基斯坦等气候温暖的国家,气温升高2℃可能导致小麦减产15℅,有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科学家还开发出了对一系列新出现的作物疾病具有抗性的人工合成小麦。此外,新品种的小麦还可能有其他许多优良特性,例如矿物质的含量更高。上个月,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与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签订了共同开发小麦新品种的合同。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选自《参考消息》2006.2.27第七版)
下面关于“人工合成小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
B.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培养出一种三倍体植物。
C.利用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
D.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普通小麦是由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诞生的二粒小麦,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后诞生的。
B.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在与传统小麦杂交后,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C.今天的普通小麦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因而缺乏抗盐、抗旱等特性。
D.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后诞生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在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后,就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普通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小麦产量即将达到极限。
B.“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使人类直到下世纪末对粮食问题可以无忧。
C.“人工合成”小麦完全可以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D.如果没有“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社会和经济动荡将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C(A为“自然杂交”非“人工合成”;B是“培养出不育的三倍体”,非“人工合成”;D缺乏“化学物质秋水仙碱”的合成条件。)
【小题2】B(“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的是“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
【小题3】C(“完全可以成为”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气体,而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因为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被广泛运用于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的生产中,用于蚀刻这些设备内的硅晶片。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只有非常少量(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所以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它显得微不足道。今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区的一位大气化学家迈克??普瑞瑟尔(Michael Prather),最早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对普遍认同的气体排放率存在不同看法。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整个生产过程中,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在加利福尼亚拉荷亚的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院,雷??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综合使用了气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系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气中这种气体的浓度翻了20番以上,从万亿分之0.02上升到了万亿分之0.454,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到2006年大气中三氟化氮的估计总量为1,200 吨,实际总量为4,200 吨,现在已经上升到了5,400吨。考虑到这种气体的巨大温室效应,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这个量(5,400吨)的三氟化氮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研究已经结束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威斯团队的研究。“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电子生产业内人士没有把迈克??普瑞瑟尔的论文当回事儿,他们认为那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而已。” 英国利兹大学的大气化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说道:“这篇新论文说明了三氟化氮的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他还指出,这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为行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比如,在不久的未来,等离子屏幕可能很快就会被液晶屏幕(LCD)所取代,后者对环境更加有利。“也许这些气体会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英国气象局的大气科学家吉姆??海伍德(Jim Haywood)赞同地说道,“不过把三氟化氮列入严格限制其排放量的温室气体名单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原文看,下列对“三氟化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蚀刻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内的硅晶片。
B.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
C.三氟化氮在今年以前一直被认为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只有极少部分(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
D.三氟化氮有着巨大的温室效应,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第一次取样分析后,证实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
B.雷?? 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部分的三氟化氮都排放到了北半球。
C.现在大气中三氟化氮总量为5,400吨,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D.雷?? 威斯团队的普瑞瑟尔说,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发表的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可以使行业人士规范他们的生产,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
B.在不久的未来,液晶屏幕(LCD)可能将取代等离子屏幕,这样或许会使三氟化氮自然而然地减少。
C.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有可能对其中的三氟化氮的排放量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D.电子生产业内人士虽然意识到三氟化氮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他们并不会将其当回事儿。
【小题】
A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
【小题】
A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B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D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 威斯团队的研究)
【小题】
A两篇报告提供机会,利用机会行业人士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C三氟化氮并不属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D无中生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它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它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
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他们研究了三万名长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博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这样说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
A.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直到70年代,“基因”才得以承认。
B.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基因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C.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 很难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D.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基因组图。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一张基因组图,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这主要是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方面说的。
B.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由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因为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基因是有差异的。
C.虽然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它能导致有自杀动机的人发生自杀的行为。
D.如果一个人体内带有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的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是一个长寿者。
下列说法和原文不合的一项是 ( )
A.孪生兄弟在长相方面是极其相似的,以至我们常常难以分辨。但是他们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他们的基因信息是各自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B.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离婚的原因是他们的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如果C.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声纹,这个独特的声纹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而只能做到相似他人的音色。
D.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基因记录了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它是表现生命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决定生命的个体差异性。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果说表述准确的话,古代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相学和命理学也是可以准确预测生命的。
B.法律不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命的奥秘,会引发相关的个人或社会问题。
C.根据某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某人的身高、体型、年龄等内涵,这一研究成果很有可能运用于需要辨别人的身份的工作领域。
D.随着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的破译和公布,如何防止生命科学新突破被误用和滥用,将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D(A说的是对“基因”的态度。B说的是“基因”的重要地位。C说的是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的特点)
【小题】C(原文的“某些人”不等于“有自杀动机的人”,应该是“带有自杀基因的人”)
【小题】B(“人们离婚的原因”不能全是离婚者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原文还说父母离婚的子女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
【小题】A(即使表述准确,相学和命理学不可能准确地预测生命,因为其中含有神秘和臆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