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①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②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诗篇。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充满勃勃生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

③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过程中,人类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

④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约有10%的草地明显沙化。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面积达到733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9%,其中约20%为重度退化的草地。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出现了季节性断流现象。由于长江中上游林地资源破坏严重,中华民族的生命大动脉 ---- 长江正面临着沦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约5亿吨,是黄河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的泥沙总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把高原的环境问题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B.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D.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4.根据材料二,下列论述不能为青藏高原环境治理提供借鉴的一项是(3分)

A.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谷梁传》)

B.数罟不入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C.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

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

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横亘:横卧,横跨;“亘”读作“gèn”。

B.逶迤:连绵不绝;读作“wēi yí”。

C.堪忧:特别忧虑;“堪”字含义与“苦不堪言”的“堪”相同。

D.滥伐:过度砍伐;“滥”字含义与“陈词滥调”的“滥”不同。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07:52:38 免费下载:《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卷

材料二

①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②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诗篇。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充满勃勃生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

③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过程中,人类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

④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约有10%的草地明显沙化。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面积达到733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9%,其中约20%为重度退化的草地。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出现了季节性断流现象。由于长江中上游林地资源破坏严重,中华民族的生命大动脉 ---- 长江正面临着沦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约5亿吨,是黄河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的泥沙总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把高原的环境问题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B.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D.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4.根据材料二,下列论述不能为青藏高原环境治理提供借鉴的一项是(3分)

A.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谷梁传》)

B.数罟不入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C.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

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

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横亘:横卧,横跨;“亘”读作“gèn”。

B.逶迤:连绵不绝;读作“wēi yí”。

C.堪忧:特别忧虑;“堪”字含义与“苦不堪言”的“堪”相同。

D.滥伐:过度砍伐;“滥”字含义与“陈词滥调”的“滥”不同。

材料二         ①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

本题关键词:地面材料,基地总面积,原材料产地,塑料地面卷材,地面面积,住宅用地总面积,总建筑占地面积,占地面积,绿地面积,柯里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