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CEV异军突起
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对于CEV,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这样认定的:CEV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每年最多可飞行6次;改进型的3人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发射3次;无人CEV则作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每年运送3次;无论是CEV运载器,还是重型运载器,都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CEV用固体火箭发射,其设计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基本相同;重型运载器的运载能力,用于月球飞行时为100吨,用于火箭航行时提高到120吨。
从这六条认定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是按照“航天飞机衍生型”的思路来研制新的载人飞行器的,即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是原来航天飞机的衍生。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特点是:这种航天器没有机翼和尾翼,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而是像飞船那样通过降落伞着陆;发射时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航天器置于火箭顶部,能避免因碎片脱落而被砸坏的危险;专门设置的逃逸火箭更增加了宇航员的安全;人和货物分开运输,既安全又经济;货运型的长度是载人型的2倍,载货能力达100吨,是航天飞机的5~6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运载器;座舱更宽大,给航天员带来舒适感,还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根据初步构想,新的载人型航天器将在经改进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的基础上建造,计划在2011年将宇航员运往国际空间站。货运型则把载货飞行器装在改装后的航天飞机外贮箱顶部,并配备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外贮箱两侧还将配置两个加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据估计,货运型飞行器将是个4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按照设计,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还能在轨道上实施对接,以完成更多的太空使命。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充分利用航天飞机现有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将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认为,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安全性将是目前航天飞机的10倍左右。航天飞机终将被淘汰。
(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节)
下列对“CEV”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
B.CEV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改进型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要飞行6次。C.CEV运载器,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
D.CEV使用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基本相同的固体火箭发射。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包括CEV运载器和重型运载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载器。
B.CEV是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的。
C.新型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发射,是为避免航天器的碎片脱落砸坏火箭。
D.之所以采用“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是因为它成本低,而且可以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速度。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CEV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载货能力高达120吨。
B.新型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可以将人和货分开运输,并可在太空中自由地实施对接。
C.CEV是“航天飞机衍生型”航天器的一种类型,由于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的特点,它将成为现阶段最理想的航天飞行器。
D.美国现在的航天事业已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已开始使用航天飞机的衍生型航天器。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B项,“每年要飞行6次”不对,原文是CEV“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每年最多可飞行6次;改进型的3人CEV……每年发射3次”。
【小题】A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载器”错,二者功能不同,设计原理相同。B项,CEV是飞行器,采用航天飞机主要部件设计的是运载工具。C项,应为“避免火箭碎片脱落砸坏航天器”。
【小题】A项,120吨是运载器的运载能力,而不是CEV的载货能力。B项,应为“在轨道上实施对接”。D项,把未然当已然,此类型航天器还在研制中。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建筑新理念:太阳能——氢能住宅
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比如,德国弗莱堡有个闻名于世的“太阳城”,城中所有房屋结构在设计上都非常注意俘获太阳能,所有房屋的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建筑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新形式。
尽管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但它并非尽善尽美。地球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因此,太阳能的最大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稳定性差,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地大量存储电能。
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矿物燃料所产生的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但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为的电能,这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因此,在建筑中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就可相得益彰。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美国纽约技术学院向传统的太阳能建筑挑战,研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这种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该“专用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器。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由于通常厨房和浴室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多,卧室、客厅和书房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少,因而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这种大阳能——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声等优点。它表明,即使不依赖日益减少的矿物燃料而仅依赖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我们也可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家,
如果在这种建筑中再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以及在建筑该住宅时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那么,这种建筑的生态效益就更好了,使用价值就更高了。
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建筑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大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们的强大吸引力,向着“生态建筑”又迈进了一大步,可能将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最能说明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黄金搭档”的一项是( )
A.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
B.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
C.利用太阳能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可让可再生能源随时提供电能。
D.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为的电能。
不属“太阳能——氢能住宅“工作原理的一项是( )
A.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要进行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B.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初始能源太阳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
C.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专用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
D.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器后,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被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不属于对“太阳能——氢能住宅”功能作解说的一项是( )
A.“太阳能——氢能住宅”可以摆脱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B.“太阳能——氢能住宅”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
C.“太阳能——氢能住宅”在生产效益使用价值等方面尚有提高的可能性。
D.“太阳能——氢能住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无污染、永不枯竭等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点,所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B.太阳能——氢能住宅比太阳能住宅能更好地满足居住者对能量的需求,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可更新能源建筑,是太阳能建筑的发展。
C.若在太阳能——氢能住宅中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其生态效益将会更好。
D.由于太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故已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D
【小题】C(A、B、只讲了氢能,未及太阳能;D、只暗含太阳能,皆不是从“搭档”上全面考虑)
【小题】A(非工作原理)
【小题】D(只是向着“生态建筑”又迈进了一大步)
【小题】D(未然成为已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有科学家认为,由父母选择基因“组合”下一代的时代已快来临了。在“组合”未来的“非常婴儿”方面,父母们面对的是一道多项选择题,他们可以选择让婴儿能抵抗常见疾病和感染的基因,这样婴儿不会再害怕癌症、心脏病等;父母让孩子的个子长高一点、头发浓密一点也并非难事。
在美国的普林斯顿,科学家们成功地利用基因改善了老鼠的大脑功能,经过“加工”的老鼠比其他普通老鼠明显聪明得多。这种神奇的效果来自于从外界植入老鼠体内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产生名为NR2B的化学物质。人脑当然比老鼠的大脑复杂得多,但他们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样的。
至于说到为孩子选择人格与个性,其实也不是匪夷所思的,专家相信,个人个性的特点中至少有一半是由基因的特性决定的。
科学家打算将来自不同个体的基因——比如聪明一些的迟钝一些的,好看的和普通的——混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便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力量、耐力、敏捷性等方面有差异。当这些主管天赋与性格的基因的奥秘解开之后,未来的父母就离“设计”自己的孩子又近了一步。但技术上的难题是,人为注入的基因大部分都是人体内自有的,因此如何确保这些外来基因能发挥作用、取代原有的基因是个关键。
有专家对基因工程能否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大步向前跃进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基因和染色体的世界里,随机性因素很多,基因一旦站错了队,不仅不能发挥出人们预先估计的作用,反而会给别的重要基因带来影响,甚至破坏它们。
要想给人的自然基因“升级”,只有通过“人造染色体”,可是人的染色体数目的标准是23对,加进人造染色体后,就必然引起染色体数量上的变化,如果未来人类还遵循有性繁殖规律的话,这些多出来的染色体还会传给下一代,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多出来的染色体怎么办?就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现在也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对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来人工组合一个婴儿,孩子人格、个性的选择是可以办到的。
B.将来人工组合一个婴儿,孩子人格、个性的选择是完全办不到的。
C.将来人工组合一个婴儿,孩子人格、个性是可任意选择,随心所欲的。
D.将来人工组合一个婴儿,孩子人格、个性的选择,至少有一半的可能。
有些专家对选择基因“组合”下一代能够大步跃进持怀疑态度,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如何确保外来基因能发挥作用,取代原有的基因这一关键问题尚未解决。
B.因为在基因和染色体的世界里,随机性因素很多,基因一旦站错队,反而会起破坏作用。
C.因为技术上的难题是,人为注入的基因都是人体内自有的,很难听人的安排。
D.因为要想给人的自然基因“升级”,就必须通过“人造染色体”,而“人造染色体”的合成技术是个难题。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选择基因来“组合”下一代的研究还只是一个设想。
B.通过选择基因“组合”一个“非常婴儿”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C.科学家们的实验研究表明,由基因产生的名为NR2B的化学物质可以使人脑变得更聪明。
D.目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尚无法解决多余染色体会给下一代带来什么后果和处理多余染色体的问题。
【小题】A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不是“匪夷所思”就说明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小题】B 根据上下文确定信息区域
【小题】C NR2B的化学物质注入的不是人脑,是鼠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常将风力发电视为最洁净、无污染的发电技术之一,但风力发电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电。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电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如果没有电,后果难以设想。可是,电通常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难以存储。虽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在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仿照上述方式,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__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70年代末,德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它的两个储气站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美国Norton电站储气站在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两个大型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该技术除了能应用于空气电站应急发电外,也是一种获取洁净能源的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有关风力发电与空气发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靠的是自然风力,空气发电靠的是人造空气。
B.利用风力所发的电不能存储;利用压缩空气发的电可以存储。
C.风力发电因受风力影响而有所不足,而空气发电可以不受风的影响而独立发电。
D.风力发电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稳定性不够;空气发电能用于应急发电,还能获取洁净能源。
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在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时,可以将水像压缩空气一样压缩,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B.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空气发电十分优越,它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
C.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D.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因为空气发电不是零排放,而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又很严。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被压缩储存的空气在释放发电前加热,会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率,核电站或热力电站被压进高处的水也可以仿照这种做法。
B.空气发电技术是生态能源领域的新突破,它投入使用后,能解决世界的能源危机。
C.将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两者组合,我们将获得比风力发电稳定持久的能源。
D.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我国必将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尤其内蒙地区将全面采 用两种发电技术相结合的模式。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A空气发电靠的是人工压缩空气;B“不能存储”与原文“通常难以存储”不符。电能否存储与发电方式没有关系;C空气发电实质上是储存过剩电力的一种技术,不能独立发电,必须依靠其他发电方式;D参考第四自然段。)
【小题】C (A只能将水压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不能像空气一样压缩;B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组合使用,才能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D因果错误)
【小题】C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被压进高处的水不需要加热;B“能解决世界的能源危机”属夸大其辞;C风力发电不够稳定,空气发电可以弥补这一不足;D“必将”“尤其”原文依据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禽流感病毒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传染给哺乳类动物,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物种差异”形成的屏障。但如果病毒的某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使本来只适用于禽鸟类的“感染细胞受体作用方式”能够被哺乳类动物的细胞受体所接受,就有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在过去100年间,禽流感病毒的不同变异体导致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的爆发。而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禽流感,属于新的H5N1类型。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类型的禽流感病毒向哺乳类动物传播的可能正在加剧。
7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介绍了中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在1999年到2002年之间从中国南方采集样本,从看似健康的鸭子身体中获得了21种H5N1的流感病毒。然后将病毒按照不同年份,分别接种到三组实验用动物:鸡、鼠和鸭。结果发现,鸭对病毒具有免疫力,鸡则表现出病症,这都在预料之中,但老鼠也被感染而出现病症。这说明H5N1病毒具有从禽鸟类向哺乳动物“跨种传播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研究发现,动物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源的年份有关。接种了2001年和2002年病毒样本的老鼠病情更为严重。这表明,在2001年左右,H5N1病毒发生了“适应能力变化,”更容易向哺乳类动物传播。基因研究也发现,病毒的DNA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累积的蛋白质突变可能加剧了病毒传播的威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能力感染老鼠的病毒也完全有可能感染人类。荷兰科学家警告说,禽流感的爆发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必须增强监控措施予以防范。在监控过程中,野生禽鸟类动物比家禽更难以把握。这需要我们学习新的应地方式。另外,野生禽可能还不是唯一病源。陈化兰博士认为,猪也可能参与了病毒传播的过程。特别在亚洲,鸡与猪经常被放在一起喂养,病毒可能在两者之间反复传递,累积多次突变效应,从而成为禽流感对哺乳类动物传染的聚集地。
7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又发表了一篇更令人担忧的报告。由香港大学与汕头大学联合组成的 科学家小组,对过去5年中国的禽流感病毒进和了一次广泛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H5N1病毒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H5N1病毒继续在水生和陆生的禽鸟类动物中传播,并发生了广泛的基因突变,形成了一个可能向人类传播的跨物种病毒基因库,而要根除这一病毒非常困难。研究人员采集的253个家禽病毒样本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自2001年起,H5N1病毒,持续以季节性的模式传播,并在每年10月至立年3月,当平均气温低于摄氏20度时达至高峰。这表明,H5N1病毒流感已成为东亚地区的风土病,有可能威胁全球公众与家禽的健康。虽然,目前H5N1病毒由家禽直接感染人体并不容易,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病毒可以在人群中直接传播。但是,这一病毒持续且广泛的传播无疑会增加病毒通过基因突变和重排、以及与人类甲类流感病毒组合重配的机会,这会加剧病毒在人与人这间传播的可能性。报告建议各国政府高度重视H5N1病毒,推行严格和持久的防控措施,以减低这一病毒对本地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家禽及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选自《科技中国》2005年8月号
1、以下不能证明“禽流感的威胁会正在加剧”的一项是
A.禽流感的病毒发生突变,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
B.亚洲猪圈和鸡圈成为禽流感对哺乳动物传染的聚集地。
C.H5N1病毒以季节的模式传播,可能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D.H5N1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尚无证据,但其持读广泛的传播会导致该病毒人群中的传播。
2、下列对《自然》杂志7月1日和7月8日两篇文章的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认为禽流感中的H5N1病毒已具备了跨物种传播和适应能力变化这两种能力,人类要寻求新的应对之策。
B.前者认为禽流感病毒的某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有能力感染老鼠的病毒会感染人类。禽流感可能卷土重来。
C.后者认为N5N1病毒会继续在水生和陆生禽鸟类中传播,形成了向人类传播的跨物种基因库,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D.后者认为目前人体感染禽流感并不那么简单,但其中的H5N1病毒会通过与人类甲类流感,病毒重新组合的机会,从而加剧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禽流感病毒的变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人类预防禽流感响了警钟。
B.对禽类动物要分饲分养,尽量减少病毒在它们之间的互相传播、反复传播。
C.一旦治好了东亚地区的风土病,就能找到根除H5N1的方法,从而解除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
D.要解除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除了高度重视,加强研究H1N1病毒之外,还要有严防严控措施。
1.B
2.A
3.C
1、B原文说“猪与鸡绞在一起喂养分,病毒可能在两者之间反复传播”
2、AB项的前半句不是陈文的观点,C项是“形成了可能向人类……”,D项应为“加据了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
3、CH5N1可能导致多种病,在不同地区复发。由结果推不出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植物学家的最新系列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不只是改变气候,它还改变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并通过植物危害人类。
为什么蔬菜、水果和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而这些食物的味道越来越淡?这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伊利·洛拉泽分析指出,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环境中生长的作物不但营养价值很低,而且还缺乏铁、锌等重要的微量元素。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为什么会使植物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减少了呢?有专家表示,这是“生物量稀释”的结果。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往往多于它们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它们将多余的淀粉和糖储存在液泡里,这样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便超出了原来的水平,其他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也就下降了。而更为糟糕的是,使微量元素比例下降还有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这样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够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这种现象被称为“隐形饥饿”。洛拉泽认为,人类现在已经陷入到这样一种困镜中——为避免营养不良,你必须吃更多的食物,然而,更多的食物导致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堆积,这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也许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生物方法提高营养价值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
毒藤在美国各地的森林中很常见,在中国西部也有分布。毒藤的汁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漆粉的化学物质,很多人对它过敏,其症状是起皮疹,奇痒无比,而且再痒也不能乱挠,否则会扩展到周围的皮肤。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生长的毒藤相比,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毒藤不仅面积要比普通毒藤大三倍,它所产生的漆粉也比普通毒藤产生的漆粉更容易让人过敏。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以气候变暖的形式让人们汗流浃背。但是,大量二氧化碳却导致植物排出的水分减少,从而造成了全球的淡水流失。由英国气候学家尼柯拉·格拉德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温室气体的增加不仅造成全球变暖,同时还是淡水流失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二氧化碳在这里扮演了植物“止汗药”的角色。作为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植物减少了水分从它们的“毛孔” ——即气孔中的蒸发,进而减少了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这一结果导致土壤中出现了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最终随着河流流入大海,而并没有随着植物的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分——这是保证水分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主要因素。谢菲尔德大学的气候学家伊安·伍德沃德指出,尽管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够对植物“流汗”造成影响,但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6.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项是
A.食物营养降低,造成人类普遍的营养不良。
B.毒藤疯狂生长,它所产生的漆粉对人危害更大。
C.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汗流浃背。
D.土壤中出现多余水分,造成全球淡水流失。
7.下列对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植物中微量元素减少的原因分析全面而准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超出原来的水平,导致其他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下降。
B.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遭抑制,从而导致微量元素减少。
C.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饱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D.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人们的吸收能力下降,因而让人们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量稀释”指因二氧化碳增加,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导致其他微量元素比例下降的现象。
B.“隐形饥饿”指因食物营养价值降低而导致的虽然吃够了但营养不够的现象。
C.“这样一种困境”指因食物营养价值降低而造成的不多吃会营养不良但多吃又会长胖的窘境。
D.“止汗药”喻指二氧化碳,贴切地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所产生的抑制性的影响。
9.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也许是解决隐形饥饿的最有效的办法。
B.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而营养降低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
C.二氧化碳增多减少了水分通过植物的蒸发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数量,结果导致了全球淡水的流失。
D.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对植物“流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也取得研究成果。
6. C
7. B
8. D
9. D
6. 植物不是全球气候变暖使人出汗的中间环节。
7.文中明确指出了两个原因,“这是‘生物量稀释’的结果”和“还有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A、C两项都只提到了一个原因,不全面;D项也只分析了其中的一条原因,且把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误解成了人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
8. 由“‘止汗药’的角色”后的一句话可知,“止汗药”形象地说明的是二氧化碳增多对植物从气孔中蒸发水分的抑制作用。
9.“也取得了研究成果”错,由文章最后一句可知这还不是事实。
阅读下面各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 000—5 000个的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在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1.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的—项是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B.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C.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D.抛掉的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
2.下列对空天飞机特点的理解,错误的—项是
A.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不需要消耗氧化剂,所以可以轻装上阵。
B.空天飞机可以完整地重复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
C.空天飞机能以高超音速飞行,并利用吸气发动机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
D.空天飞机也需使用火箭发动机和氧化剂,但不需要外挂助推器和燃料箱。
3.下列对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比较,不正确的—项是
A.空天飞机与航天飞机—样,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
B.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发射方式不相同,降落方式也不相同。
C.空天飞机也像航天飞机—样,在大气层外要使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
D.发射一架空天飞机的费用可能只是发射一架航天飞机费用的十分之一。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
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
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
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1.C
2.C
3.A
4.D
1.C (其它三项都只涉及到一个方面。)
2.C (从最后一段看,吸气发动机是在大气层内加速的,进入轨道使用的是火箭发动机。)
3.A (“轨道器”是原航天飞机的组成部分,空天飞机是完整地进入轨道。)
4.D (研究和制造不是一个阶段,“研制”不能如此拆分。从文中信息不能推出“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的结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地球下一轮冰期即将到来
今天,全世界都在议论全球有变暖的趋势,许多报纸、杂志纷纷载文称“全球变暖海面上升,1000年后地球将迎来洪荒”。但是有不少气候学家却在异口同声预言另一种灾难——新冰期——的到来:是什么原因使得科学家们的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这种结论是有道理的.墨为许多气候学家长期以来忽略了太阳辐射总量变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外的辐射并不稳定,而是经常变化。一般来说,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太阳活动11年的黑子周期和100年的世纪周期。而当人们谈论地球上的气候变暖时,却很少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目前的状态是发光度在减少!由于地球的升温具有惯性,这一轮11年周期发羌度的变化实际上对气候没形成明显影响。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太阳发光度的减弱还会在下几轮11年周期中继续下去。与此同时,发光度的减弱也在太阳活动的世纪周期中有所体现。于是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小冰期。
至于说到人们经常念叨的“变暖”理论,“冰期说”的科学家认为“变暖,,很正常。通过对太阳发光度变化的分析,地球确实曾因为太阳活动而出现全球变暖。在20世纪,太阳的半径和发光度都在增长,结果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高出0.8摄氏度。就是这个0.8摄氏度,让气候学家敲响全球变暖的警钟,并把“罪名”归到了温室气体头上。然而现在,由于太阳活动的减弱,年平均气温正在缓慢下降。不过,地球人在2012—2015年之前还感觉不出总体气温的下降,下一轮的最冷时期得到2050年才会到来。一开始温度下降会非常缓慢,预计几十年后,世界上海洋的水温将下降l度。这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已足够让格陵兰岛生成新的冰川。俄罗斯北部的气温也会下降。这种全球变冷只对赤道附近的居民影响不大。.
俄罗斯地球物理学家从最近的7500年的地球历史中找到了18次全球变冷过程的证据,那都是太阳活动最弱时期。早在1645年到1705年,整个欧洲、北美和格陵兰岛就曾出现过全球变冷现象。当时的全球气温下降了l~2摄氏度,之后又发生了全球变暖。因此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未来的21世纪中叶,预计也将会发生类似的全球变冷现象,但这次时间不会拖得很长。
全球气候趋势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对此意见不一。支持全球确实在变暖的人认为,地球目前正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而且地球在此次间冰期“滞留”的时间已有9000多年,比过去的间冰期时间都长,这说明从长期看,地球处于全球变暖的时期。几百年来的测量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地球表面越来越变暖和,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变暖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批科学家则认为,整个地球的气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在
变暖还是在变冷。比如,地球表面不均衡的变暖(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将导致了大气环流的改变。一旦中纬度地区地域性的风力变弱,北极地带的冷空气就有可能南下。寒流滞留在南方的时间会更长,因为环流强度已变低。而一旦天气转暖,便会出现一系列的极端现象,比如说,降雨的不均匀性便会出现,有地方一个月的雨量会在一天内下完,很可能这些地区到了夏天叉会出现干旱。所以这些科学家觉得,地球完全可能处于长期变暖,但是短期变冷的状况。新冰期即将到来的说法,与地球总体变暖趋势并不矛盾。
1.在气候变暖的今天,有不少气候学家却在异口同声预言“新冰期”即将到来。下面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7500年的地球历史中,18次全球变冷都是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B.太阳目前的状态是发光度在减少,而且还会在下几轮11年周期中继续下去。
C.由于地球的升温具有惯性,所以我们还感觉不到温度的下降。
D.地球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时间已有9000多年,比过去的间冰期时间都长。
2.综合全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问题,作者赞同下列哪一种观点
A.地球气候逐渐变暖,1000年后地球将迎来洪荒。
B.地球气候正逐渐变冷,到2l世纪中叶,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小冰期。
C.整个地球的气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D.地球处于长期变暖但是短期变冷的状况,所以无所谓冷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B.地球气候总处在“变冷一变暖一变冷”周期性的变化之中。
C.地球温度变化即使是微小的1度,也会对全球任何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D.地球一旦由冷变暖,将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现象。 ,
4.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门;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发光度在减少,所以太阳的半径也在缩小。
B.地球的温度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变化应该是比较缓慢的。
C.地球温度的升降虽然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与太阳周期变化的时间是不同步的。
D.从地球经历的几次“间冰期”来看,某前的间冰期最长,而且地球今后的“间冰期”会越来越长。
1.D
2.B
3.C
4.D
1.间冰期比以前的时间长,并不能说明下一个冰期即将到来;在文中,这恰恰是气候变暖的证据。
2.虽然作者的观点不够明确,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这种结论是有道理的”,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
3.对赤道附近的地方影响不大。
4.“今后的‘间冰期’会越来越长”在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政府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可能推迟艾滋病病毒发展成艾滋病的基因突变。他们说.近三分之一的芙籍非洲人有这种突变,它将使艾滋病病毒感染发展成全面的艾滋病的时间平均推迟2.8年。
国家变应性痰病和传染病研究所的戴维·走克德英特说.这是人们发现的第4种干预艾滋病病毒的突变,而且是最为普通的一种。他说:“这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没有发病.”这句话指的是有些人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但是多年没有显示任何征侠.这种突变影响CCr5这是一种受体。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它进入免疫系统细胞.有一人或两个这种突变基因的人产生的CCr5较少.因此病毒进入他们细胞的机会较少。
走克健美特小组研究了被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很大的数百人。在他们中间,有414人受14感染。有两个以前知道的基因突变可使发展成艾激痛的时间大约推迟1年.但是这种新的突变使发展成艾滋痛的时间平均推迟2.8年。
走克健莫特小组不加选择地对于一般人中的供血者血样进行了筛选.他们发现32%的黑人、28%的亚洲人、18%的白人和10%的拉美人有这种新的突变。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CCr5是受体.相对于突变基因而育。它使突变基因抑制病毒。
B.CCr5是受体,相对于病毒而育.病毒必须通过它破坏人的免疫细胞。
C.CCr5是受体.相对于突变基因而育。CCr5少.不利于突变基因进入免疫细胞.
从而导致艾滋病发作.
D.CCr5是受体.相对于病毒而育,病毒能影响CCr5病毒越少,CCr5越少,发病
率越低。
能够作为“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没有发病”的原因一项是 ( )
A.已经发现的三种基因突变和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使得发病的时间大大推迟。
B.已经发现的三种基因突变延缓了发病时间。
C.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使得发病时间大大推迟.
D.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过程缓慢,因而延缓了发病时间.
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新突变基因之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三种可能推迟艾滋病
发作的基因突变.
B.早先发现的基因突变可能使艾滋病的发作推迟大约一年.而新的基因突变可平
均推迟2.8年。
C.因为有一个或两个新突变基因的人能产生较少的CCr5所以艾滋病病毒进入
他们免疫细胞的机会较少.
D.麦克德英特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黑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发展成艾滋病的可能
性比其他人种要小。
下列最适宜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新基因突变可能推迟艾滋病病毒发作
B.基因突变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C.新基因突变可能推迟艾滋病发作
D.基因突变可能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小题】选B。
【小题】选C。
【小题】选D。
【小题】选C。
【小题】选B。AC相对的对象讲了,A项后一句关系也搞错了.突变基因只抑制 CCrs,不直接抑制病毒。C项“不利于突变基因进入免疫细胞”的说法也错了。进入免疫细胞的是病毒。D项后边几句的表述把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的关系弄颠倒了。
【小题】选C。原句答题部位在第②自然段第二句。主语为“这”,承上文可知,“这”指代第一句里讲的第4种干预艾滋病病毒的突变,只有它才能与“长期”一词相符.前三种只能推迟大约1年,因此AB二项是错误的。D项“过程缓慢”表意不明.且文中无据。从答题要求看.题干指令的是“原因”,那么,题干句是果.选项是因,不必讲果,D项是由因与果两部分构成的,不合答题要求。另外.题干中的“长期”也不能理解为D项中“缓慢”、“延缓”。
【小题】选D。A项对应句是第②自然段首句。B项基本上是第③自然段尾句的熙录。C项也基本上是第②自然段尾句的照录。D项的错误在于篡改了原意。文末讲到四种人有新基因突变的比例,黑人所占比例最大,但这只能说明黑人感染艾滋病毒后发病的时间最迟,不是发病的可能性最小。从文章的介绍可知,无论什么人.只要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都会发展为艾滋病,只不过体内拥有第4种基因的人发病时间要迟一点而已。
【小题】选C。本文介绍的主体是第4种基因突变,即“新基因突变”,BD二项的“基因突变”也包括了以前发现的三种基因,范围太大,话题不准确,并且“避免艾滋病感染”也不合文意,全文并不是介绍这个问题,而是介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什么时候发作的问题。A项“病毒发作”不合语法。故只有C项最准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打开潘多拉盒子后的忧思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明了、清晰。然而,人类在不断揭开自身和生物界奥秘的同时,伴随的是深深的忧虑。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据认为很可能会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这种情形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但事实上.人类总是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缚。”
许多医学家、生物学家都预测基因技术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人类一旦破译了自身的生命之谜,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将会从排序中消除而不代代相传。但是一些科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却认为基因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又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正如核技术为人类带来高效、廉价、清洁核能的同时。在人类头上悬挂起一把核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因技术给法律、伦理、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的冲
击也会是空前的。
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长着三只眼或者是牛耳朵的人共事,你会怎样?或者一位年轻人去赴女友的约会时,却发现另一个克隆的自我已捷足先登。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通过其基因排列得知他有某种疾病的隐患或者有犯罪倾向,会不会发生弃婴和杀婴的行为?像著名的残痰人物理学家霍金和有精神病的画家梵高这样的天才.是否会因为基因技术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当一个人活到1200岁时,他和他几十代子孙如何相处?有限的资源会承载起越来越长寿的人类吗?
这些场景绝不是杞人忧天。对于基因技术,该项技术的催生者——科学家们也同样有种种担忧。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在一次研讨会上对基因组计划可能被滥用表达了极大的忧虑。他说.人们千万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曹泽毂也在同一场合说,基因技术的发展会对医学、人类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比如可能会产生基因歧视,而且,和平研究很可能被非和平利用.未来是否出现针对某个族群的灭绝性基因武器?
第1段引用罗素的话,意在说明 ( )
A.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
B.科学能够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
C.在人类理性的基础上科学能为人类造福。
D.如果脱离了理性的制约,科学有可能危害人类。
第2段中的“潘多拉盒子”和“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 ( )
A.基因技术;核战争的危险。
B.基因技术;制止核战争的手段。
C.灾难之源;核战争的危险。
D.灾难之源;制止核战争的手段。
最后一段中引用杨焕明的话“人们千万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旨在告诫人们
A.要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不要迷信上帝。
B.不要企图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规律。
C.不要把基因技术用于反人类的罪恶目的。
D.要顺应自然,不要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
针对文中所述的种种忧虑,有人提出“科技磨剑,法律铸鞘”的对策。这个对策的实质是 ( )
A.用法律来限制基因技术的发展。
B.用法律来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
C.将基因技术的发展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中。
D.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逐步完善的法律制度相互依存。
【小题】选D
【小题】选C
【小题】选B
【小题】选C
【小题】强调非理性的,即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缚的危害。
【小题】原文是说在基因技术带来福音的同时。又打开了“盒子”,因而“盒子”不应指基因技术全部.而只是指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剑”指“威胁”而不是指。控制”。
【小题】A.与文章无关;C.仅从恶的方面说,不合乎一般情况下上帝的比喻意义;D.“那些”事并非做不到.而是不能做。
【小题】A.“限制”不对;B.太泛,不合本文实际;D.未能揭示出剑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