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农业部负责人日前提出.明年开始全国各地将从四个方面实施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 农业部负责人提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计划 B: 全国各地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明年启动 C: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D: 农业部从四个方面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出了要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钟研究的历程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
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
观察,发现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
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
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
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了3条波浪形的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协奏曲。
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
物钟”一词。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
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
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和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
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
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个科学之谜。现在有外源说、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综合说等。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
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
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
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
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一下,如在与地球自传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
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
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综合说则强调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已经发现了若干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
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
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
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
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
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l0大科技突破之一。
节选自2007年8期《百科知识》
下列有关“生物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钟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谱写成的一曲生命协奏曲。
B.有人认为生物钟位于松果体上,与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有密切关系。
C.生物钟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心理及行为等现象。
D.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应是能随光周期改变而变化的“时钟”基因。
依据文意,下列关于生物钟形成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等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现象。
B.在变温和与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人的生命节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生物体发生周期性循环节律的活动。
D.实验表明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改变的“周期”基因与生物钟的产生有重要关系。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期”基困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说明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可能在一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
B.人和仓鼠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其生命节律都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科学家已在实验中证明“时钟”基因在人类控制自身情感及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生物钟基因是一种核酸发生变异的“时钟”基因,有调节生物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C(A.错把喻体当主体,原文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了3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协奏曲”;B.无中生有,原文是“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不是褪黑素的分泌;D.改变原意,原文是说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不是“时钟”基因。)
【小题2】B(人在常温可以,变温原文没有提到。)
【小题3】A(B.仓鼠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原文没有提及,按人的生命节律推断缺少依据;C.巴实验已在实验鼠身上证明,进而说时钟基因在人身上也已证明,说法不科学;D.任意推想,缺少依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称,与地球不同,红色的火星并不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宇宙中的各种强辐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星表面下挖,当达到科学家们宣称的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当中的一些特征。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地底生物圈活动的信号,以及附近地表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这些都会成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勒维斯-达特内尔说,“目前,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在寻找火星生命体时,很大程度上要首先找到火星上存在水份,但火星表面上水流的痕迹却是数十亿年前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顽强的细胞生命,也无法在如此大量宇宙辐射的情况下存活。对于目前的科学家们来说,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我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一个冻海,这也是今后发射探测器需要确认的最激动人心的目标之一。”
英国科学家还表示,火星大气里还含有大量的甲醛,高浓度的甲醛其实就是由甲烷氧化而来,这也很可能会证明火星土壤里存在生命。科学家在火星表面上探测到的甲烷气体含量不大,可能只有1亿分之105。科学家的这一结论基于专门用来测定火星大气成分的傅立叶行星分光计在火星上探测到一种不同于甲烷的气体——甲醛。英国科学家通过分析计算出火星空气大气的甲醛浓度为千万分之1.3,认为这些甲醛是由于甲烷的氧化产生的,并估计每年火星上大约有250万吨甲烷被氧化产生为甲醛。勒维斯-达特内尔说,“我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我的结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欧洲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英国科学家称,这片海洋约来源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这是目前人们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证据。
(摘自《新浪科技》有删节)
下列不能作为火星上现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证明的一项是 ( )
A.火星上发现了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迹象。
B.火星地表有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
C.火星表面有陈旧的水流的痕迹。
D.火星的大气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下列不能作为火星上现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证明的一项是 ( )
A.火星上发现了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迹象。
B.火星地表有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
C.火星表面有陈旧的水流的痕迹。
D.火星的大气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1】C(这个水流的痕迹是数十亿年前留下的,在大量宇宙辐射的情况下,在火星表面即使是最顽强的细胞生命也无法存活。(3分)
【小题2】D(火星赤道附近的灾难性洪水发生在500万年前,不是“数十亿年前”。)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懿成就“空城计”
霍去病
孩子的直觉,有时真的是不可忽视的。大众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有时小孩子却会觉得很奇怪。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听大人讲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时,心里就一直纳闷: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会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那么傻?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__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用大兵将空城围起来再说(反正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军,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然而没有!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中,人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牵制。曹操在世时时他存有疑心,曾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予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继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他青云直上,曾做到骠骑将军。后来曹睿当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发司马懿的谣言,同时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那班同僚们,也纷纷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大将军曹仁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养老了。风云变幻,诸葛亮出山伐魏,魏军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江山危险了,本来已打算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却戏剧般地被重新起用。
司马懿等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有今天,能临危受命为“慧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文武,只有他司马懿堪在疆场上与诸葛亮一较高低。有诸葛亮一天在,他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使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一天诸葛亮不在了……自己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动不动“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置之死地。
有些事就是这样,不是干不成。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切身利害考虑,有意地设置障碍。诚心地不去干成它!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内耗”,也向来都是一道异常可怕的“风景”。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无视之?断然地决定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想这或许才是司马懿最终没有派兵拿下那唾手可得的“空城”,眼睁睁放走宿敌诸葛亮那难以向人明言的苦衷吧!朝中残酷的倾轧与“内耗”,不能不成为这位“平西都督”做出一项决定时反复掂量与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他的“工作环境与背景”。
随着这一探究逐步深入,我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空城”,转向传统中那黑黝黝的深层结构……
(摘自《文化博览》)
文章标题是“司马懿成就‘空城计’”,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篇幅谈论司马懿个人的仕途?
文章结尾处画线部分中“传统中那黑黝黝的深层结构”的含意是什么?
“人精”司马懿,为什么要放走诸葛亮?
【小题1】①从司马懿个人仕途中寻找他放走诸葛亮的主客观原因。②引出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内耗”现象的思考。
【小题2】指传统文化中的“内耗”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事难成的遗憾。
【小题3】①诸葛亮存在。才能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②诸多亮存在,政敌对他就无可奈何;③一旦诸葛亮不在,他将面临被政敌置于死地的危险。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设计理念,在于告诉考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凡是和表达作品主旨密切相关的内容都应成为阅读时关注的焦点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应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小题3】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找准答题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
要。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冬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孔子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孟子提出修身立命
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dào jiāo 的神仙说和fó jiāo 的来世说以
及无生说。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
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儒学在
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孔子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对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批评dào jiāo 的神仙说和fó jiāo 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要的古代圣人 ,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__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人个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1.C
2.D
3.C
1.说“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等方面”不正确,一是说“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等方面”不符合文意,二是批评dào jiāo 和fó jiāo 的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不是荀子、孟子。
2.“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即使像尧舜禹……人人都能做得到”,理解不当。从原文看,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突出个人为善的主动性”并没有说“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且“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有条件的,即“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
3.原文:“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可见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中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的,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进行“职业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巨大的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净土”吗?
“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在文中的明确的含意是( )
A.指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人们运用基因设计和装配的技术,使某些物种具有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 )
A.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实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对基因的改造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污染的现象早已有之。
B.随着人们对基因污染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科技手段的逐步提高,那些被污染的外来基因还是可能被清除的。
C.基因工程农业生物是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传统农业中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D.“我们现在还能守住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净土’吗?”这表明了作者对地球上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污染的担忧。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答非所问,讲的是“作品”。C答非所问,讲的是自然状态下生物自身许可的进化变异。D含义笼统,且不只“在实验室内”进行试验。
【小题1】即便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安全实验,也只能说明是在实验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与基因污染原因没有关系。
【小题1】A传统农业生物的基因未被污染。B被污染的外来基因不能被清除。 D作者担忧的是基因净土被污染。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 )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画好竹子的枝节叶片后,再用淡墨水勾画渲染。
F.他画竹的技艺较之苏东坡、倪云林、王绂等人更为精妙。
具有“雅致、逼真”艺术特色的画家是( )
A.萧悦 B.苏轼 C.倪云林 D.金冬心
【小题1】B、E
【小题2】A
【小题1】(B项“枝间叶上,罔非积雪”,即“满身处处是雪”;“ 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即“枝干叶若隐若现”。E项见“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A项“绝不类竹”并非“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而是说开始画时不像竹子。C项“虚实结合”是无中生有。D项“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是画画的技法,并非“不好的笔”。F项本文中作者并没有评价谁的技艺高超,而是按照先后顺序,点出了名人画竹的特色。)
【小题2】(“萧悦工画竹,有雅趣”是说“雅致”,“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是说“逼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来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正在试验阶段而没有用于人体治疗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对“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或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C(范围过宽,没有显示出纳米药物的特征来。)
【小题2】B(A.是观察现象,不是原理;C“存活时间长”没有点到关键处,关键是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发生变化,清除自由基的效率高。D.原理表述不准。)
【小题3】C(A目前的发展主要是能否应用的问题。B.“不久的将来”,不能这样确定;“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的说法也欠妥,因为已经有纳米药物。D维生素也有改变细胞老化和预防炎症的作用,只是没有纳米药物作用力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禅的时间感是一种永恒。禅最讲“悟”,“悟”最后的所得是“无我”和“空”。人在禅悟时直觉的这种“无我”和“空”的体验,从时间角度讲,就是这种瞬间永恒感。在这一瞬间,一切融为一体,过去、现在、未来无从划分,这一瞬间仅仅就是这一瞬间。然而正是这种超越了一切时间界限的瞬间,凝结成为永恒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王维的禅意诗和芭蕉的俳句①时常常体会到一种对时间的神秘感受。当我反复吟咏王维的“纷纷开且落”时,脑中总会出现一幅画面:花瓣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缓缓地开放,又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慢慢地凋落。这个瞬间好像真的让人体验到一种凝结的永恒时间,我不知道上一个瞬间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下一个瞬间要发生什么。此刻这一瞬间成为永恒。人们就是在这一瞬间永恒的直觉体验中达到了“悟”,接近了禅。与王维对应的,芭蕉的回答就是“青蛙跃入水中央,拨剌一声响”。这首俳句体现的仍然是这种瞬间永恒感。只不过铃木大拙把它叫做“没有时间的时间”。瞬间永恒也好,没有时间感也罢,说的都是同一种时间感,而这种时间感超越了感性时间,却又在感性时间之中。李泽厚在《庄玄禅宗漫述》中说:“瞬刻即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时间),否则也就无永恒。可见这一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
可见,在时间感这一方面,日本俳句很好地继承了由中国传入的禅宗的主旨,也印证了俳句的的确确吸收到的是禅宗的精髓。这一瞬间永恒的时间感不但影响了日本俳句,对日本的整体文化也有直接影响。有一位日本评论家加藤周一比较中国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shì jiā móu ní 像与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下层塑像群中的涅槃像,发现中国的涅槃像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而日本的涅槃像中过去佛、未来佛已不见踪影。由此他得出结论:“日本文化,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与过去、未来相互割裂的‘现在’上,特别是现在状况下的感觉结果与感情的反映成为主要的关心对象,‘现在’最为重要。”而中国文化对时间是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把握,在整体之中认识现在的意义。
注释:①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俳句:日本诗体之一,这种小形体诗歌的特点是它的音数、句数有明显限制,要求作者把表现的事物和情思要高度的压缩。
下列关于“瞬间永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从时间角度讲,人在禅悟时直觉的这种“无我”和“空”的体验,即“瞬间永恒”感。
B.吟咏王维的禅意诗和芭蕉的俳句,体会其中对于时间的神秘感受,有助于我们理解何为“瞬间永恒”。
C.铃木大拙之所谓“没有时间的时间”与“瞬间永恒”的概念名称不同,内涵在细微之处也有所不同。
D.某个瞬间让人体会到一种凝结的永恒时间,这一瞬间因而成为永恒。
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判断,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日本俳句在时间感上很好地表现了“瞬间永恒”,说明其的确吸收了禅宗的精髓。
B.文中说到“对日本的整体文化也有直接影响”,下文以涅槃像为例,说明了影响的一个方面。
C.中国文化在时间上整体把握“过去、现在、未来”,而日本文化将“现在”与“过去”、“未来”割裂开来,“现在”最为重要。
D.文章将中日涅槃像作了比较,其中暗含着这样一种批评:日本文化在对中国文化的模仿与学习中,渐渐模糊了真意,远离了本质。
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瞬间永恒感来自禅宗的悟,因此如果对禅宗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不能体会瞬间永恒感。
B.文中引用李泽厚的一段话,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王维的诗与芭蕉的俳句体现了庄玄禅宗的精义。
C.当某一瞬间凝结为永恒时,它超越一切时间界限,就不再具有原有的瞬间的特征。
D.禅宗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王维的诗歌与日本的俳句都体现出带有禅宗特色的“瞬间永恒感”,这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的一个证明。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C“内涵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没有依据。
【小题2】D、“暗含批评”这个词理解有误。
【小题3】D、(A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不能成立 B、目的阐述错误 C、依然具有原有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智能材料
所谓智能材料,通常是指把高科技传感器、敏感元件与传统材料、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并赋予这种新材料崭新的性能,使无生命的材料似乎有了“感觉”和“知觉”。
最近,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新材料和新方法,使飞机上的关键结构部件有自己的“神经系统”、“肌肉”和“大脑”,科学家提出的方法之一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由于在复合材料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光纤,这些光纤就会像“神经”那样感受机翼和机体各处受力情况,并随时把情况向“大脑”—计算机汇报。一旦某一处的受力情况发生异常,如出现细小的裂纹等,“大脑”就会发出警报,通知驾驶员注意,飞机某处可能出现某种故障。
“大脑”还会指令故障周围储藏的粘结材料自动释放出来,及时将飞机加固。这就是航空智能材料的一种。
意大利的工程技术专家目前正在研制有“感觉”功能的“智能皮肤”。这是为未来机器人设计的模拟人体皮肤的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由内外两层组成,不仅具有弹性,而且厚度也和人的皮肤差不多。
为了使人造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刺激的细节,工程技术人员在人造皮肤的内科层之间,夹了一层与水混合一起的导电胶状体,电流在导电胶状体中的流动可由电报测量得知。当外层皮肤受到压力时,胶状体就变形,电压就会发生变化。电压变化的信号传到机器人的电脑,机器人就知道皮肤的某处受到了压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两层皮肤之间还安装了若干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受到压力时就会产生电压,压力越大产生的电压就越大。这种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十分灵敏,对纸张上凸出的小斑点都能感受到。不久的将来,用智能材料和电脑组装的,外观像真人一样的机器人一定会出现。到那时机器人将会与真人真假难辨。
问题
1.下列对“智能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材料是运用仿生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材料。
B.智能材料是具有人类智慧的一种新材料。
C.智能材料是指把高科技传感器、敏感元件与传统材料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的使之具有“感觉”和“知觉”的新材料。
D.智能材料是经过高科技处理使之具有人的智能的一种新材料。
2.航空智能材料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神经作用的?
答:
3“智能皮肤”能具有同人的皮肤相似的感觉,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答:
1.C
2.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这些“光纤”会像“神经”那样感受机翼和机体受力情况,而随时通报“大脑”—计算机。
3.原因①在皮肤的内外层之间,夹了一层与水混合的导电胶状体起到感知电流大小作用;②另外在两层皮肤之间还安装了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它具有十分灵敏的传感作用。
1. 此题考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A解说太泛;B“具有人类智慧”有些不切实际;D“高科技处理”不具体。
2.此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概括能力,从第二段概括归纳。
3.此题考查抓要点并简明概括要点的能力,从后两段筛选概括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