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慎 微
所谓慎微,是指重视细微的或初发生的事端,对之持谨慎态度。
“慎微”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使用,当属《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但有关慎微的思想,在《淮南子》之前,就已有思想家论及。例如,《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此处“察其秋毫”即含有慎微之意。此外,陆贾所作《新语》中有《慎微》篇,虽然其篇名疑为后人所拟,但篇中有关慎微的思想为陆贾本人所阐述,则是无可争辩的。如“采微善,绝纤恶”等。
古人讲慎微以他们对于“微”与“著”、“小”与“大”之关系的认识为基础。《老子》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借助于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微”与“著”的关系。《荀子??大略》中有:“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小”与“微”累积起来,就可以成“大”成“著”。荀子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另据《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此处,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中直接推出了慎微的道理。又如《后汉书??陈忠传》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显然,古人对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辨证眼光,是无法推出慎微的结论的。
《礼记》之《经解》中有“慎始”一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处所谓“慎始”,其意与“慎微”相近。事物之始端,往往细微难辨,若不谨慎对待,则可能以毫厘之差而致千里之谬。从毫厘之“微”到千里之“著”的这种变化,就是未能慎微的后果。
由“小”与“微”累积而成的“大”与“著”,既可能是好的结果,又可能是坏的结局,这要依“小”与“微”的性质而定。若是小善、微善,则慎而积之;若是小恶、微恶,则慎而去之。慎微的这两重含义,也多见于古人的论述中。例如,《易传??系辞下》中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然而,在古人的言论中,也偶见有与慎微之德似乎不一致的主张。例如,《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但若细加辨析,则可发现古人所说可“出入”之“小德”,乃是无关乎大德或无损于大的细微之事。另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鸿门宴,欲伺机诛刘邦。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情势十分危急,本该不辞而别,但刘邦仍犹豫,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可见,此时“不顾细谨”、“不辞小让”,实为情势所迫,如过分注重礼节上的细微之处,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樊哙所言仅限于特定情况,也并不意味着对于一般情况下慎微之德的否定。
进一步说,为了正确运用慎微之德,必须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小”、“微”与“大”、“著”相比较,后者更为紧急、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微”之事与“大”、“著”之事同须料理之时,当以后者为急务。这不是对慎微的否定,而恰恰合于慎微之目的。
下列不能体现对“慎微”一词含义的一项 ( )
A.《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B.《礼记》之《经解》中有“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C.《易经??系辞下》中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D.《论语??子张》中的“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虽然在淮南子之前,就有思想家论及“慎微”,但慎微的思想最早是淮南子提出的。
B.《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苟子??大略》的“尽小者大,积微者著”,《汉书??董仲舒传》的“臣闻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后汉书??陈忠传》的“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都包含着朴素辩证法
C.“慎微”有两重含义:善者积之,恶者去之。这是由“小”和“微”的性质决定的。
D.为了达到“慎微”的最终目的,在“小”、“微”之事与“大”、“著”之事同须料理之时,我们要抓事情的主要矛盾,选择急重的事情先办。
下面是文章外的一些古人的观点,不符合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
A.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司马光言:“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C.朱熹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
D.《贞观政要??规谏太子》:“勿以小恶而不去,小善而不为。”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1】D不能体现对“慎微”一词含义
【小题2】A说法不符合文意
【小题3】C(是释“慎独”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目前已知惟有地球是生命的“诺亚方舟”。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奥妙无穷、异彩纷呈的世界,从最小的藻类到最大的蓝鲸,地球上的芸芸众生都有其狭小的环境。
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在池塘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古老寓言,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上各种生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自然正是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万物兴歇皆自然。地球上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的生物各得其所,共存共荣,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然而,自从“小小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数以亿吨计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进入20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全球环境恶化的步伐随之加快。科学家忧虑地看到,“地球保护伞”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每天都可以听到关于滥伐森林、物种消失、海洋红潮、食物中毒、水质恶化、疾病流行的消息。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享受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地球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而且与人类生死攸关。因此,人类已经到了非反躬自问不可的时候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地球,审视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生态平衡。这样,人类的前途才会美好。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对有关概念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
B.食物链是地球上各种动物彼此间由于摄食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也是各种动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C.大自然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D.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叫自然生态平衡。
对“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的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地球上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B.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
C.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了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生物在这个网络中各得其所,共存共荣。
D.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对“诺亚方舟”的危机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B.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
C.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
D.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B(“各种动物”应为“各种生物”)
【小题2】.D(是结果)
【小题3】C(A项指人们对“危机”的感受,也是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B项忘记“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将”等限制条件;D项只是自然灾害,并不能概括“危机”的全部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其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这是人类首次在深部地幔下面发现如此巨大的水体。这项发现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地
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加州大学的Jesse Lawrence一起研究得出的。他们两人一起分析了将近60万份的震波图(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震波的记录,是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装置收集起来)。他们注意到,在亚洲大陆下面地震波表现出了减弱的现象,而且速度也有减慢,Wysession说:“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大量的减弱和减慢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存在着水。”
当海底的冰冷岩层沉入数千英里地下的地幔当中时,地下深处的高温会将岩石当中的水蒸发出来 Wysessiolf说:“那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展示的,岩石当中的水随着海底岩层一起下沉而且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也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就失去了内含的水分。”然后水就开始上升进入叠加区域,那里变成了水饱和区,“但那里看上去仍然像是固体岩石,你只有把它放到实验室里才能找到其中的水。” .
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固体岩石,一些海底岩石中的15%都是水。Wysession解释说:
“实际上水分子就存在于岩石的矿物结构中。当你把它加热的时候,它就会脱水,就如你用
火烧一块粘土一样,可以把里面的水全都去除。”
研究人员估计,在那些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只要有0.1%的岩层沉入地慢之中就可以产生出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着,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为大陆板块的移
动扮演“润滑剂”的角色。
“看看我们的姊妹星,金星,”Wysession说,“在它的内部非常的热也非常的干,它没有板块构造,所有的水可能都已经被蒸发了,也没有板块,它的整个系统是被封锁的,就好像绿野仙踪里那个没有油而生锈的锡铁人一样。”(选文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这一发现的解说,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地球内部深处的扫描,科学家发现在东亚下面的地幔深部存在着一个非常巨
大的水体。 ??
B.由地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首次在地球内部深处发现的这个巨大水
体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
C.发现者是通过分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装置所收集的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
将近60万份的震波记录得出结论的。
D.因为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所以根据地震波在亚洲大陆下面表现出的减弱现象预测出亚洲大陆深部存在着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地球内部深处的水是由地下的高温从沉人地幔的海底岩层中蒸发出来的。
B.水饱和区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含有大量的水的看似为固体岩石的叠加区域。
C.运用加热的方法就可以将水从看上去像固体岩石的水饱和区中分离出来。
D.研究人员估计有0.1%的岩层沉人地幔就可产生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洲大陆下面的巨大水体使地震波减弱、速度减缓,这表明该地区地震的可能性比
其它区域要小。
B.地球内部深处存在着水饱和区且水量巨大,因此人类可以直接加以开采利用以解决目前淡水缺乏的问题。
C.亚洲大陆内部深处的巨大水量是由太平洋区域内0.1%的海底冰冷固体岩层沉人
数千英里的地幔之中形成的。 .
D.如果地球内部深处没有了巨大的水体,地球的整个系统就可能被封锁,从而变得如现在的金星一样。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C(A项,巨大的水库应该是在“地球内部”“深部地幔下面”而不是“地幔深部”。B项,“其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不是“水体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D
项,由“在亚洲大陆下面地震波表现出了减弱的现象,而且速度也有减慢”一句可知“减弱”
和“减慢”是两种不同的现象,D项错误的将两种现象混同为一种现象;况且科学家也是由
这两种现象预测出了“那里存在水”的结论。)
【小题2】D(沉人地幔能产生巨大水量的岩层只能是“那些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的岩层)【小题3】D(A项,依据与推论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与A项表述相反,文中“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也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的表述,表明该地区地震的可能性会增大。B项,由“水分子就存在于岩石的矿物结构中”的表述可知地球内部深处的水不能直接开采利用,更谈不上来解决目前淡水缺乏的问题。C项,由“太平洋区域内”没有依据;况且,原文所说的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区域只要有0.1%的岩层沉人地幔之中就可以产生出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也并不是用来说明东亚大陆地幔下水量的来源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通过风、波浪和太阳等形式储存着充足的能源。现在,所有这些能源汇聚在一起组成“能源岛”——它像提取“黑金”的石油钻井平台那样提取可再生能源。这是工程师多米尼克??米凯利斯的设想。当他发现通过用泵抽吸海底冰冷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英文缩写OTEC)发展太缓慢时,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原理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热带海洋的浅海水温可以达到29摄氏度,而距它仅仅1公里深度的水流温度则要低得多。这种剧烈的温差被用来驱动涡轮,后者将带动发电机发电。专家估测,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在一天之中可以吸收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热量的太阳能。
米凯利斯正在设计的能源岛的中心是一个海洋热能转换系统,周围直径600米的平台上将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收集器。另外,整个能源岛周围还将安装水流涡轮机来收集海水流动产生的能量。米凯利斯称,一个六边形的能源岛可产生250兆瓦发电量,足够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如果将几个能源岛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小型能源岛群,甚至可以用作船舶停靠的小港口或者供游客休息的“绿色”宾馆。
米凯利斯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建造一座海洋热能转换工厂。他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介绍说:“与其他海洋能源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持续性,它能够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这是因为海洋热能转换系统不依赖于太阳、风或者海洋,而是以受太阳照射的海面水流和深海水流的温度差为基础。系统从能源岛附近吸收温暖海水,用于蒸发液体——可以是海水本身或者氨水。该过程产生的蒸汽将驱动涡轮机产生电能。接着系统抽吸海平面以下的冰冷海水将蒸汽重新冷缩成液体,这个过程会使压强下降,有利于更多蒸汽通过涡轮机叶片,从而再次产生电能。能源岛产生的清洁能源通过海底管道运输到海岸。它还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氢,这些氢可以运送至海岸,以氢燃料电池的形式发电。
此外,利用蒸发—冷凝循环原理,能源岛还可以充当海水淡化工厂。米凯利斯推算,每生产1兆瓦时电量,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能产生100多万升的淡水。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对“能源岛”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专家设计的能从海水中提取再生能源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B.它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C.它是通过水泵交替从深海和海面抽吸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D.它是既有发电功能,又有淡化海水功能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洋聚集着充足的能源,这能源以风、波浪和太阳的形式储存。
B.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能源技术,有不少优越性,最大优点是可以每天连续发电。
C.能源岛有多种功能,既可用来发电,也可供人休闲。
D.这种海洋热能转换系统,是以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差为基础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家设计的海水热能转换能源岛,既能发电,又能产生淡水,将是理想的绿色环保工厂。
B.实践证明,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工作流程是科学严谨和富有成效的。
C.能产生250兆瓦发电量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的能源岛采用六边形,可见科学家认为它是比较理想的形状。
D.这种新的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离实际运用尚有不小的距离。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C(从第一段“当他发现通过……便产生了这个想法”看,C错)
【小题2】C(“可供人休闲”错,原文说“如果将几个能源岛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小型能源岛群……”)
【小题3】B(把未然当作已然。“能源岛”只是一种设计,尚未被实践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绅士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名、学衔和官职获得的。整个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上层绅士由学衔或官衔较高的绅士组成,而下层绅士主要包括学衔较低或通过捐纳获得较低功名的绅士。上层绅士在条件、特权上明显优于下层绅士,但是由于数量上以及管理层级上的差异,下层绅士的权力所触及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他们所需要管理的社区要比上层绅士多。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绅士通常被看做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他们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
绅士有其特殊的称呼、饰物、顶戴与服装,均有别于普通百姓,还规定了某些特殊的仪式和礼节以突出其地位的崇高;唯有绅士可以参加某些礼仪,如文庙的官方典礼、家族祭祖、地方上的各种节庆与典礼等。
绅士在法律上有特权,“刑不上大夫”这个传统在中国流传甚广。清代法律规定,绅士犯罪不必上刑或判罪,如若必须判刑,则需先革去绅士身份,表明其与绅士阶层无关;由于绅士地位与地方官员一般,往往绅士所受责罚来自上级教官,由此绅士可免受一般的行政处置;此外,法律还特别保护绅士免受平民冒犯,以维护其社会地位。
绅士阶层还享受十分重要的经济特权。绅士免服徭役,免纳丁税、免纳一定限额以下的田赋。在丁税摊入田赋之时,绅士仍有免纳这种税款的特权,此外,这种免服徭役、免纳税款的特权同样也适用于绅士家庭,但绅士仍需缴纳一定田赋与其他不动产的赋税;绅士中的某些人还可以得到政府的月例银。
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承担了若干社会责任。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多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有时还组织团练和征税等许多事务。他们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包括弘扬儒学社会的所有价值观念,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绅士的影响更多在于其行政区划,上层绅士的影响和活动将辐射更大的区域。绅士功名的高低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其职责范围的大小。
官吏们所做之事往往极为有限,绅士所做之事往往替代官府政事,虽然绅士是受命于官府,或协助官府办事,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绅士充当了政府官员与当地百姓的中介人。绅士虽不能称政府的代理人,但绅士承担的事务,特别是在维护一方之治上,许多对地方政府是有用的;绅士集团行为的根本在于维护地方利益,在代表本地利益时,绅士经常与地方官员发生争执;作为地方的代言人,绅士也常常说服地方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某些情况下,绅士会利用自己对官府的影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地方政府。从上述情况看来,地方的大量事务实质上是操纵于绅士之手。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1.下列有关“绅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绅士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名、学衔和官职获得的,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
B.由于数量上以及管理层级上的差异,下层绅士的权力所触及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他们管理社区的权力要比上层绅士大。
C.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享受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
D. 绅士所做之事往往是替代官府政事,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充当了政府官员与当地百姓的中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绅士因为承担了若干社会责任,所以居于领袖地位并享有各种特权。
B.由于绅士地位与地方官员一般,往往绅士所受责罚来自上级教官,由此绅士可免受行政处置。
C.在中国古代,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的绅士,通常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
D.某些礼仪,如文庙的官方典礼、家族祭祖、地方上的各种节庆与典礼等,只有绅士可以参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及其家庭,可以免服徭役,免纳丁税、免纳田赋和其他不动产的赋税。
B.在中国古代,“刑不上大夫”作为传统流传下来,表明了绅士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C.绅士功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其职责范围的大小,承担的责任、管理的权利也有所区别。
D.官吏们所做之事往往极为有限,地方的大量事务实质上是操纵于绅士之手。
1.B 2.D 3.A
1.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他们所需要管理的社区要比上层绅士多”。2.A.强加因果。二者构不成因果关系 B.扩大范围。原文为“绅士可免受一般的行政处置” C.强下结论。“被看做”不等于是事实。原文为“绅士通常被看做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3.与原文不符。原文有“但绅士仍需缴纳一定田赋与其他不动产的赋税”的句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昔日国学辉煌为何难以再现
首先,我们异常需要对于古典文化的整理和思考,异常需要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但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所谓“国学”其实正是针对“西学”而言的,正是“五四”前后用“现代”的方法“整理国故”的结果。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已经经过了“现代”的重写和整理。跳过“现代”对于古代的理解直接进入古代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知识体系都深深地和“现代”缠绕在一起,而今日对古典文化的整理和思考更是根本不可能脱离今天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今天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关传统的知识当然可以通过传统的“读经”式的方式得到,但没有和当下的文化结合的孤立的“读经”却难以产生好的效果。现在所需要的是利用新的文化观念、阐释方式和技术手段来理解古代。比如郭店竹简的发现导致的对于古代文化史的重写只有在当代的语境中才可能发生。
其次,现在备受推重的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其实都得到过现代思维和知识的训练。但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时期。他们既受过传统教育,又受到了新的思维方式的洗礼,于是既能够特别深入传统的内部,又能够以现代的阐释对经典加以整理。这正是新旧交替时代的特殊的现象,这是一种文化上的特例。它其实是根本不可重复的特殊历史情境。对于现代的教育来说,古代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知识范围,而对于古代的教育,这是它的全部的内容。现代人必须拥有多种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可能将古典文化的训练作为全部的知识。而当年的“大师”其实正好处于历史的特殊的点上,今天那个点早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国学根底的薄弱似乎不足为奇,缺少国学大师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斯文扫地或文化衰落,而是对于古典的研究有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策略。因为现代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之间在知识型上根本不同,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今天我们只可能不断地在新的时代寻求对于传统的新的理解和转化,而不可能模仿当年的情境凭空创造“大师”。
(选自《一个人的阅读史》,张颐武著)
对昔日国学辉煌为何难以再现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关传统的知识已与时代格格不入。
B.在现在,我们理解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经过了“现代”的重写和整理。
C.现在需要利用新的文化观念和技术手段来理解古代文化。
D.王国维等大师的生活时代是不可重复的。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古典文化的传承,但这种传承必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B.我们缺少像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因而斯文扫地非常正常。
C.像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国学大师有着特殊的生活背景,现在不可能凭空塑造大师。
D.对郭店书简的重写只有在当代的语境中才能发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学”是针对“西学”而言的,所以,也是“五四”时期用现代方法来理解、诠释古典的结果。
B.既然可以用新的观念、阐释方式和技术手段来理解古代,孔子当然也可以“戏说”。
C.现代人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古代私塾学的大不相同,因而,现代人古典知识缺乏
用不着大惊小怪。
D.现代知识和古代知识有着天壤之别,不具有可比性。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A项中的说法在文中并未提及)
【小题2】(B项对“缺少国学大师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斯文扫地或文化衰落,而是对于古典的研究有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策略”的理解错误)
【小题3】(从“对于现代的教育来说,古代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知识范围,而对于古代的教育,这是它的全部的内容”可看出。D项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收太空垃圾
美俄卫星碰撞事故再次提醒人类,随着太空越来越拥挤,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很明显,比卫星和探测器数量增长更快的是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已经严重威胁到未来的太空安全。
太空垃圾又叫太空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空间的废弃物。太空垃圾中体积较大、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此外,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也会产生太空垃圾。火箭的第一和第二级分离较早,通常能进入大气层焚毁,第三级以上的部分,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卫星本体等,却将长期逗留在太空。此外,早期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时产生并被扔到太空中的垃圾,以及太空行走时不慎遗落在太空的螺母、工具等物品,也都是太空垃圾中的一部分。至今,地球周围已漂浮着超过15万块大小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组成表明,几乎人类的每次太空活动,都不可避免会带来更多的垃圾。太空垃圾数量的快速增多,让运行中的卫星等航天器的正常工作受到威胁,碎片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这又产生了更多的碎片导致恶性循环。科学家们预测,随着太空垃圾持续增加,到2050年,类似美俄卫星碰撞的情况将从“史无前例”变成“日益频繁”。
不过想要对付太空垃圾,却不那么容易。从长远来看,太空垃圾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回收或及时将它们推到更高的太空轨道。但回收太空垃圾的成本过高,并可能导致更多的碰撞反而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因此,各国还是以“防”为主来尽量减少太空垃圾,其中主要分为“钝化”、“系留”和“转移”等方法。“钝化”就是消除能使火箭或航天器在轨道上发生爆炸的根源。在星箭分离之后,火箭上增设的排放系统将操作“三放光”的程序,即把储箱里的液体放光,把气瓶里的气体放光,把电池里的能量放光。这样,除非与别的航天器相撞,火箭自身不会爆炸。“系留”是指将航天器在发射和工作中产生的抛弃物系留在航天器上。“转移”是指在航天器寿命结束前,利用剩余燃料将它推到一条专用于 “埋葬”寿终航天器的“坟墓轨道”,防止它们影响和干扰正常工作的航天器。
不过预防只能尽量使太空垃圾增加的速度放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使用“太空吸尘器”的设想,让它在太空飞行时清除那些小型的太空碎片。但这需要它具备识别迎面而来的是正常工作的航天器还是太空碎片的功能,这又会导致“太空吸尘器”的构造太复杂,成本也太高。
总之,想要在已有约6000个各种航天器的太空处理掉那些太空垃圾,真是难上加难。
(选自《环球时报》第1868期,有删改)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太空垃圾是指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
B.火箭增设的“三放光”排放系统,可以使火箭在星箭分离后,火箭自身不会自行爆炸。
C.太空中存在着的可用于“埋葬”寿终航天器的“坟墓轨道”,有利于减少太空垃圾。
D.不断改进结构复杂、成本高的“太空吸尘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太空垃圾的问题。
下列不属于发生碰撞事故原因的一项是 ( )
A.卫星和探测器的增长速度小于太空垃圾的增长速度。
B.太空越来越拥挤,太空垃圾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多。
C.已有太空碎片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碎片导致恶性循环。
D.回收太空垃圾成本过高,并可能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太空垃圾推到更高的太空轨道与回收太空垃圾相比,不仅成本低,而且易于操作。
B.同时使用“钝化”、“系留”和“转移”三种方法,能使太空垃圾的回收变得容易。
C.漂浮在地球身边大小不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同样会对卫星等航天器构成威胁。
D.人类的太空活动会带来更多的垃圾,解决太空垃圾问题要靠减少甚至终止太空活动。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A.指代错误。“太空垃圾中体积较大、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B.偷换概念。“三放光”是排放系统的程序,而非排放系统本身。D.无中生有。
【小题2】答非所问。是太空垃圾难以回收的原因。
【小题3】A.脱离文意。B.脱离文意。D.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手机病毒
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它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世界首例手机病毒“VBS.Timo fonica”,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该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
总的来说,手机病毒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攻击造成危害。一是攻击手机本身系统,影响其正常服务。这是手机病毒目前的主要攻击方式,主要以“病毒短信”的方式发起攻击。用户在网站上注册了带有病毒程序的短信服务,会收到由乱码组成的病毒短信,并无法对短信进行操作,因为任何操作都会导致关机等异常情况。
二是通过信息传播感染其他手机,破坏手机软硬件,导致手机无法正常工作。“卡比尔”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卡比尔”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传播,使染毒的蓝牙手机通过无线方式搜索并传染其他蓝牙手机。病毒发作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Caribe-Vz/29a”字样,中毒手机的电池将很快耗尽,蓝牙功能丧失。
三是攻击和控制“网关”,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致使网络运行瘫痪。“网关”是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如果手机病毒编写者能找到手机网络中的网关漏洞,编写病毒攻击网关,一旦攻击成功,将对手机网络造成影响,使手机的所有服务都不能正常工作。
由于缺乏系统统计,手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程度还难以做到比较准确的量化,但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零星报道。金山反病毒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7年,国内针对手机的破坏程序和病毒增加了25倍。具备了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增多,给黑客传播手机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美国加特纳公司分析家帕斯卡托里预测,到2010年,手机病毒问题的严重程度将与今天的传统电脑病毒问题相当。
研究人员曾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模拟,以评估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显示,通过手机号码簿发信息,可以使病毒大批量复制。病毒有可能使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手机密码或访问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黑客还有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操纵,任意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此外,病毒还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全部内容,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有专家认为,由于手机涉及个人隐私,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
1、下列对“手机病毒”所下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病毒可以通过手机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同型号的手机发送辱骂短信。
B.手机病毒可以通过手机传播,主要通过短信的形式感染手机。
C.手机病毒通过短信传播感染手机,有病毒的短信形式是乱码。
D.手机病毒是一种基于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专门攻击手机的电脑病毒。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病毒目前的传播方式,都可以使手机系统异常,不能享受正常服务。
B.“网关”是手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相联系的纽带,攻击“网关”,可以造成网络瘫痪。
C.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是手机病毒首先攻击的对象,给黑客提供了方便的渠道。
D.未经授权的用户运用手机病毒可以获取他人的手机密码或访问他人手机储存的信息,从而侵犯手机用户的利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手机的使用需要在通信网络上运行,但是与电脑病毒相比,手机病毒不容易传播。
B.许多事例证明,和电脑病毒不一样的是,手机病毒是没有办法防治的,因为手机没办法安装杀毒软件。
C.目前,从数量上看,全球手机超过了电脑。不久的将来,手机病毒造成的危害也会像今天的电脑病毒一样严重。
D.手机用户防止手机病毒较好的方法是打开来历不明的短信,然后直接删除陌生短信。
1. D
2. A
3. C
1、是向“系统内的”手机发送,不是所有的手机,也无需“同型号”。)
2、B项,“网关”理解错误,“网关”是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而非仅是手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相联系的纽带,也包括是手机网络间的联系纽带。C项,文中说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方便,并没有说是“首先攻击的对象”。D项,混淆了已然与未然,与文中对应的是“可能”。)
3、A项,既然手机的使用必须依靠网络,那么手机与手机间的短信发送,是通过网络作中转站的,所以应该是手机病毒更易传播。B项,以电脑病毒可以防治的角度看,手机病毒也是可以防治的,不能绝对化武断地下结论。D项,推断防治手机病毒的方法,以三种传播形式看,应该是不能打开或有些打不开来历不明的短信,应直接删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绿色GDP”
“绿色GDP”为什么重要?因为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经济增长是以多大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而取得的。这个指标也是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它帮助我们区分出“好”的经济增长和“坏”的经济增长。并非所有的经济增长都是好事,只有符合“绿色标准”的增长,即环境成本最小的增长,才值得追求。根据已经公布的2004年“绿色GDP报告”中的计算,治理2004年当年产生的污染,才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这就是说,把当年增长的GDP全部用于治理污染,也仅是略有富余。而照此计算下来,很多地方尤其是资源大省根本就是负增长,即经济增长抵消不了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
由此可见,“绿色GDP”绝不是可以给官员的政绩上锦上添花的光环。相反,它穿透政绩泡沫,揭示巨大难堪。而2005年“绿色GDP报告”的难产则表明,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理想追求、社会动员与制度化努力,在现实中已经遇到了激烈抵抗。
不容否认,“绿色GDP”在具体技术层面上还有很多困难,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GDP”统计。尽管如此,中国公民仍有一万个理由要支持在“绿色GDP”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和创新。其中最基本的理由是,绿色理念和绿色运动,是帮助公民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广泛参与决策的最好的平台之一。
“单纯GDP主义”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精英主义。许多官员都明白,寻求大资本与大权力的“无缝隙链接”,以大项目为“抓手”,是瞬间推高GDP的“王道”。这样的操作需要一个大承诺,即可以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然而事实表明这个承诺已经在许多方面落空,因为精英主义的运作,本质上必然忽视社会的平衡与环境生态的平衡。所以我们在GDP高速增长的背后;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活的断裂,人类活动与环境生态的断裂,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断裂,中央与地方的断裂,中国与世界的断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断裂。
“绿色GDP”将从理念、技术和社会力量层面上给那些自以为掌握客观规律的过分傲慢的精英套上笼头。它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将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引入到环境资源的核算框架中来。举例来说,山西煤老板开矿拉高了GDP,然后用赚到了钱在北京买豪宅,又拉高了GDP。倘若问,这些GDP消耗多大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除了可以有形计算的项目之外,必须问在污染环境下居住的山西居民和买不起房子的北京居民,要他们提供评价。
“绿色GDP”的概念代表了所谓“现代化”的自我反思。它依赖新的理念,依赖专家提供技术完善的方法,依赖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还非常依赖公民社会的觉醒和参与。公民的个体经验与地方知识,在“绿色GDP”的框架下受到高度尊重。因此,“绿色GDP”的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是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这里正在形成改革与保守的新战线。
1.下列对“绿色GDP”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GDP”计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负增长的态势,投资环境包含的费用比经济增长还要多。
B.有些政府官员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得GDP增长,“绿色GDP”的实行,可以弄清楚一些地方GDP的增长的真正原因,可以制止一些泡沫政绩的出现。
C. “绿色GDP”要求GDP的增长要与环境成本关联,保证环境成本最小,把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引入环境资源的核算框架中去,重视公民的个体经验。
D.“绿色GDP”可以限制GDP的增长,可以给那些傲慢的精英设置一些障碍,让GDP增长速度放慢。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绿色GDP”主张将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引入到环境资源的核算框架中,如公民可以通过山西煤老板开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因为老板买不起房子而参与对GDP的评价。
B.“绿色GDP”的实施需要公民的觉醒与参与,需要在这个框架中使公民的个人经验等得到高度尊重。
C.过分追求GDP高速增长可能会影响人类生活,影响生态环境,割断人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D.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施“绿色GDP”评价标准。但中国会支持这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3.下列根据文意作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GDP”是关于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评价标准,但是它在具体技术层面上还有很多困难,因此“绿色GDP”的实施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只能是纸上谈兵。
B.“绿色GDP”的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动,它是关系每一个人的事情,中国公众应不断树立绿色理念,参与绿色运动,支持“绿色GDP”,促使社会经济良性增长。
C.2005年“绿色GDP报告”难产,环境保护的理想追求、社会动员与制度化努力在现实中已经遇到了抵抗,可见,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异常激烈。
D.“单纯GDP主义”的发展模式,推动了GDP高速增长,但GDP高速增长的背后,环境遭到破坏,社会代价大,因此,需要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情况进行自我反思,重新评价。
1. C
2. D
3. B
1. A 只是一部分省是负增长,不是所有。B只能是穿透(提示)泡沫政绩,“制止”说法有些绝对。D 误解“套上笼头”的含义。文中指出可以限制进行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
2.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施”,而是没有“正式的”统计。
3. A “纸上谈兵”推论不切实际。C 以点代面,结论不可靠。D “重新评论”理由不充足,认识片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