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骨链是由连于鼓膜的锤骨、封闭前庭窗的镫骨和居于此两骨之间的砧骨共同组成。()
大伊山因华夏第一贤相、商朝()建国有功,晚年隐居于此而得名。
A:姜子牙 B:箕子 C:伊尹 D:比干
状元坊因宋代状元张镇孙故居于此而得名,有()年历史。
A:600 B:700 C:800 D:900
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故有______之称,自2500多年前季扎封居于此后,一直被誉为“______”。
八邑名都 人文荟萃之地,卓然名家代代辈出
3.下列各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善刀而藏之 D:技盖至此乎
课内文言文阅读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0.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B.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逾庖:越过厨房。
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抚:安抚。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11.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10.C
11.C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抚:对待。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例句为被动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定语后置。所以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再变矣 再:两次
B.乳二世 乳:喂养
C.大母过余曰 过:责备
D.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14.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予居于此 B.室西连于中闺
C.鸡栖于厅 D.而母立于兹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睹物怀人,既悲又喜,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其深挚。
B.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善于以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
D.语言明净、流畅,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
13.C
14.B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13.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过:看望。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B项是介词,表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其他三项是介词,表处所,“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A“既悲又喜”错,选文情感基调是“悲”。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阅读(30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2分)
⑴顾视无可置者 ⑵室始洞然
⑶旧时栏楯 ⑷客逾庖而宴
⑸墙往往而是 ⑹余稍为修葺
13.第一段项脊轩的环境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之。(4分)
14.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另外第二段中写了哪几件可悲之事?(4分)
1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5分)
②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5分)
12.(1)置:放置,摆放。(2)始:才。(3)栏楯:栏杆。(4)逾:越过(5)往往:到处(6)修葺:修补
13.环境:幽雅。优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幽静: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
14.作用:承上启下。第二段又写了三件可悲之事:叔伯分家,对母亲的怀念,对祖母的怀念。
15.(1)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树木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2)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道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是利用语境来推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可以利用课内迁移、成语迁移。(1)中的“置”我们在《逍遥游》中学过,“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是“安放,搁置,摆放”的意思,语境相同。(2)中的“始”主要有两大意思:开始,才。联系学过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3)栏楯,纵为栏,横曰楯。两个字结构相同。(4)“逾”,越过,超过。可以联系课内“不敢稍逾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往往”在古文中主要有两个意思:常常,到处。一表示时间,一表示方位。此处是指方位。同时课内学过“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6)“修葺”指修理(建筑物)。此处可以根据语境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注意审题。题干中的信息有“第一段”“项脊轩的环境”“结合内容分析”,这三点信息既有提示也有要求。环境主要通过景物来体现,文中的句子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兰桂竹木”这四种景物上,可以看出环境的优雅,因为在文学家的笔下,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朴”、“贤德”、“贤贞”、“俊雅”之类的象征,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桂花象征胜利、崇高、友好、吉祥;竹子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梅、兰、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竹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也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从“庭阶寂寂”中直接体现了环境的幽静或静谧,“万籁有声”以动衬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文言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既有结构上的,也有内容上的。根据题干的要求可以知道,本题只需要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即可。结构上的作用与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有关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属于文章的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或过渡,“多可喜”紧承上文第一段项脊轩的变化(从阴暗变得明亮、从漏雨变得不漏、从破旧变得幽雅),“亦多可悲”引起下文第二段的三件令人悲伤之事(诸父异爨、亡母音容、先大母厚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翻译题。文言文翻译主要采取直译法,要求字字落实。特别关注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尤其是被动句和倒装句。(1)句中的关键词是“栏楯”“胜”。栏楯,是指栏杆;胜,形容词做名词,指胜景,新的光彩。特殊句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状语后置标志,正常语序是“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2)句中的关键词是“瞻顾”“号”。瞻顾,瞻仰回顾;号,号哭。特殊句式“不自禁”,否定词(不)+代词(自)+动词(禁),正常语序是“不禁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每题2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等到)B.凡再变矣(第二次)
C.大母过余曰(看望)D.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指代对象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予居于此先妣抚之甚厚B.妪每谓余曰 而母立于兹
C.汝姊在吾怀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儿寒乎?欲食乎?久不见若影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