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汉五年(前202)十二月,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 ),退至乌江自刎。
A:巨鹿 B:垓下 C:鸿门 D:彭城
下列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2)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司马迁《鸿门宴》)
2.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至鸿门,谢曰( ) (2)臣死且不避( )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3.下列句子中与“天下皆叛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者有小人之言 B. 乃欲以生劫之
C. 为之奈何 D. 行李之往来
4.下列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
[10204022dd03bbf8.jpg]
【王】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称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称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黄州快哉亭记 》 (大王)
24.下面四副对联分别写的是《鸿门宴》中哪些历史人物?请把他们的姓名写在对应的横线处。①巨鹿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②灭秦挫项创建雄汉伟业之始祖,提剑斩蛇开辟贫民天子之先河。
③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④好用奇计,却叹鸿门宴上雄图难遂;惨遭离间,可惜彭城郊外疽发悲亡。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①项羽 ②刘邦 ③张良 ④范增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和人物的经历、性格吻合。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下列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