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镜下,鞭毛和纤毛基体的微管组成为()
A:由9组两联微管和两个中央微管组成 B:由9组两联微管组成 C:由9组三联微管组成 D:由9组三联微管和两个中央微管组成 E:由9组单管组成
Z525立钻的变速箱能获得九种不同转速,转速变化通过改变装在两根花键轴上的()滑移齿轮完成。
A:组两联 B:组三联 C:三组三联 D:三组两联
车站办理军运后付时,后付客票只填写()。
A:甲、乙两联 B:乙、丙两联 C:甲、丙两联 D:甲联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3分)
7. 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3分)
A. 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 首联直言“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两联的内容。目光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
到花鸟,视觉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 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
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愁苦之心。
6.示例一: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之情。
示例二: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拟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分析句义1分,赏析手法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1分。
7.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两联的内容。目光由远而近,由大到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觉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浊到清晰。)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各题。
后游 (唐)杜 甫
寺①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②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17.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本诗从句式对仗的特点来看有颔联和颈联两联。
B.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C.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D.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E.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起来诘屈而拗口。
1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17.AE
18.颈联描绘了修觉寺晨景与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表面看来诗人像是赞美这里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流落西南,满腔悲愤,无处排解,而强作豁达之语。以乐景写哀情,益增其哀。
【解析】
17.
试题分析:A项,侧重考查修辞中的对仗,也就是对偶,构成对偶的条件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分析这首诗可知,前三联均为对仗。E项,“读来诘屈而拗口”明显错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这两联的大意为: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然后再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遭际理解其情感,这是杜甫写于流落到新津时期,他的情感应是愁闷的,因此这里是作者借乐景衬托自己内心的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这两联加以分析。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2分)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2分)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可抓住“去”“留”“生”“死”等关键词,从对比和衬托的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 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 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那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①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②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1、有人说四联诗四种写法,全不雷同。请从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任选两联,分别赏析该联诗句的写法。
选择一:首联、颔联、颈联(请用斜线划去本次赏析没有选的两联)
分析:
选择二:首联、颔联、颈联(请用斜线划去本次赏析没有选的两联)
分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 首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反衬)的手法,用百花的凋零衰败衬托梅花的明媚艳丽。 颔联: 正面直接描写。“疏影横斜”写梅花视觉美,“暗香浮动”写梅花的嗅觉美,两者结合表现了梅花的神韵。(或:把梅花的身姿和馨香置于清澈的水边和朦胧的月色这样的环境中,更显出梅花的清丽优雅、超凡脱俗。) 颈联:从侧面写梅花。“霜禽欲下”却不敢正视而“先偷眼”;粉蝶看惯了百花,如果能看到梅花,它们该会“断魂”:表现了梅花的不同凡响。
2、 表现了诗人追求高洁、不沾染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