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柳州时期。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20、“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答出愁苦之深即可得满分)
21、贬谪之恨,思乡之愁。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下列各句中解释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使……为侣。名词使动用法)(《赤壁赋》) B:今予家是溪。(家,安家,名词作动词)(《愚溪诗序》)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祭十二郎文》) D: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功,功名)(《逍遥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6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柳州后的柳州刺史任上。
20.春天应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季节,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1.第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20.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1分);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1.三、四两句因内心之情感受外物,以环境景物体现人物心情。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呜碉晰难闻(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本题可据此归纳答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23.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 ),诗眼是( )(4分)
24.请简析尾联表达技巧及抒发的感情(4分)
23.送别诗、黯然。
24.表达特色:想象(化实为虚或以虚写实)、融情于景。作者写别后以思念入梦,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或在迷离恍惚的烟树间与宗一相见),化实为虚,意境迷离,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
【解析】
23.
试题分析:由标题“别舍弟宗一”可看出此诗歌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自己身世飘零之时又遭逢兄弟离别,黯然神伤;颔联回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愤懑与愁苦;颈联写别后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令人伤感;尾联写今后寄以相思之梦,以表思念之苦。四联句子无不跟“黯然”相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及注释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欲知”可知,“欲知此后相思梦”为虚写,想象。“长在荆门郢树烟”一句为写景,故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相思梦”写出分别后想象着经常梦中相见;“长在荆门郢树烟”想象着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由这些虚写的手法,足以表现出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之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茑乱啼。
[注] ①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偏东。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
(1)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2分)
答: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1)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苦闷和被贬柳州后凄苦迷惘的情思。(2)诗中所写之景是春景,一场春雨使花、叶飘茫,“春半知秋”是作者的感受。(2分)作者心中的凄苦使“春”意如“秋”,景物浸满悲凄;景物的败落又增加并传达着作者的苦闷。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2分)
解析:
无
下列有关课文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项链》围绕一条项链的借、丢、赔到发现是假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的悲喜剧,揭露当时上流社会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批判了资产阶级妄图爬上“高枝”的丑陋内心,鞭挞了他们的虚荣心。 B: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李密在《陈情表》中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陈情于表,写得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C:《祭十二郎文》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侄儿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写得凄测动人,感人肺腑。 D: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参与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愚溪诗序》即作于柳州任上。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参与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愚溪诗序》即作于柳州任上。 D: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愚溪诗序》即属此类;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赠序则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李密婉拒高官后禄,成就了一生的“孝”名;柳宗元贬谪柳州,有《愚溪诗序》等佳作传世;苏东坡被贬黄州,更是留下前后《赤壁赋》等千古雄文……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这方面你失意了,但另一方面,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①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柳州后的柳州刺史任上。
(1)春天是令人欣喜的季节,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1分)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1分)
(2)三、四两句因内心之情感受外物,以环境景物体现人物心情。(2分)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啁哳难闻。(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