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

A:120篇 B:60篇 C:160篇 D:40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房中乐(俗乐):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唱的乐歌,以()民歌为主,唱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

()自1904年起编写的《学校唱歌集》(共三集,1904—1907)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教科书。是最早开设乐歌课的音乐家之一。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而其有独到的三种表现手法为:();而其中“风”按地区分为“()”,“雅”按音乐布局分为“()”、“()”;“颂”为祭祀乐歌,分为“()”、“()”、“()”。

赋、比、兴;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又有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
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以下关于《诗经》表述正确的是( )。

A:《诗经》依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C:《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D:《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作文(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感受过这样的时刻;那段日子,一定盛满了……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