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赋》()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借一个歌女的遭遇,感伤自己坎坷的政治际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作品是()。
A:《新乐府》 B:《琵琶行》 C:《秦中吟》 D:《长恨歌》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发了他的( )
A:相思之苦、行役之愁 B:故国之思、__之恨 C:家破之悲、人亡之恨 D:失意之悲、遭贬之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秋末之景?有什么作用?
2.“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作者借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2)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2.(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或:抒发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秋末之景?有什么作用?
答:
2.“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作者借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2)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2.(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或:抒发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诗歌鉴赏: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4.对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B.“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C.“清风散晓霞”抒发了作者早起时眼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此刻神清气爽的愉悦心境。
D.“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14.C
15.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三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要有分析才能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接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选项B“视听结合”是一种描写手法;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①—②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元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①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②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
①“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的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
②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 。”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2)《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3)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16.(1)固前圣之所厚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 ”,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申的感伤和对国难家愁凄怆难排的悲凉;白居易《琵琶行》“ ,往往取酒还独倾”,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 ”,表现了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的乐观与旷达;李清照《声声慢》“ ,怎敌他、晚来风急?”表现了处境孤独,百无聊赖的悲愁。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江花朝秋月夜 举匏樽以相属 三杯两盏淡酒
解析:
无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屈原《离骚》)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荀子《劝学》)
(3)桃李不言,____。(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4)同是天涯沦落人 ,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胭脂泪 ,相留醉,几时重?!(李煜 《乌夜啼》)
(6)哀吾生之须臾,____。(苏轼《赤壁赋》)
(7)月,常常寄寓人们的相思之情。柳永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发了与爱人别离后内心的凄凉之情;张九龄 《望月怀远 》“ ,”则叩动了天涯儿女的共同心弦,经久不息地响彻在中华大地。
(1)恐美人之迟暮(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自成蹊(4)相逢何必曾相识(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6)羡长江之无穷(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解析:
8分,每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