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谁?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
A:文学 B:非文学 C:各种应用文体 D:议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文字出自()。
A:曹丕《典论.论文》 B:陆机《文赋》 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D:钟嵘《诗品序》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______“立言”,其终极口的就是“行道”,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______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或者 即使 特殊 B:或是 甚至 诸多 C:还是 或者 充分 D:还是 所以 充足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______“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______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______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或者 即使 特殊 B:或是 甚至 诸多 C:还是 或者 充分 D:还是 所以 充足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
(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文赋》)
1.甲文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对个人,就是“ ”;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
意翻空而易奇: 言征实而难巧:
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 ”和“ ”的问题。
5.三则短文,分别论述了文章的价值、想象的作用和写作中的困难。根据你的实践,谈谈你对克服困难、写好作文的方法的认识。
1.对比 (而)声名自传于后
2.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
(或: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
3.A
4.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5.至少两点。只要有关内容或形式方面即可。
参考译文:
(甲)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乙)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像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要给抽象的意念以合乎规矩的内容,要在尚未定形的文思中刻镂形像。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在刚执笔时,旺盛的气势超过了文辞,等到文章写成,比起开始时却要打个对折。为什么会这样?文思凭空想象,往往设想奇特;语言实实在在,难以运用得巧妙。
(丙)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4.从下列所给词语中选择正确的填入横线空格处,每空1分(5分)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 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 。
或是 还是 或者 甚至 熏陶 熏沐 充分 充足 基础 基本
还是 或者 熏沐 充分 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的“无论”可知,应填“还是”;第二空由上下句的内容可知属于并列的,故应填“或者”;第三空应填“熏沐”原指熏香沐浴,含有“熏陶的意思” “熏沐”内涵较“熏陶” 丰富;第四空应填“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第五空应填“基础”它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本”指根本的、主要的,一般不能位于句末。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术真谛。 C:鲁迅先生所写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道出了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 D: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__人读书作文,更要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 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A:或是 或者 充足 B:或是 甚至 充分 C:还是 或者 充分 D:还是 甚至 充足
3.古人常有手书名人诗文名句的习惯,下列有可能发生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手书“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B:骆宾王手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温庭筠手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归有光手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