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pú sà 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
(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1分),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1分。答对所表现的情感其中一点即可得这1分)。
(评分标准: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1分,答“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得1分。答“拟人、比喻”,也得1分。但只答“拟人”或只答“比喻”,不得分。不联系诗句内容,不得分。 作用分析共2分,其中,写出山的连绵1分,人物情感1分,人物情感答对一点即可。)
(2)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1分)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1分)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1分)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1分)
(评分标准:观点1分;分析2分——对诗句内容的解说1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1分)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1分)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1分)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1分)
(评分标准:观点1分;分析3分——对诗句内容的解说1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蒴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4分;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两处对比给3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
注意:学生如答出对比和虚实结合,并分析合理,给4分;如只答出虚实结合,并分析合理,给3分。
(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4分;解释诗句2分,两种情感各1分)
解析:
无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上首词属于下列哪一类词?( )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D:古体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改火:指一年。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一改送别词缠绵伤感的格调,富有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试选取下片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比喻、对偶、双关。(2分,答出任两种即可)
赞扬了友人超越悲喜的淡定和坚贞的气节。(2分)
(2) 词末二句说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呢?以人生如寄、万物齐一之理劝慰友人,开释胸怀。(找准语句1分,分析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宝帘闲挂小银钩”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下片一、二两句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小题1】“闲”字(1分)”闲”字透出楼中人的空虚、闲寂的神情与心绪,与前面的景物描写融成一片(2分)
【小题2】比喻(1分)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不相类似,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2分)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
【小题1】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3分)
解析:
【小题1】前两个意象为三分,后一个为两分。
【小题1】6分。
对下列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pú sà 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A.这首词上片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
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
B.三、四两句用特写镜头描写弹筝女子。“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明写弹者心声,又暗写作者情绪,“细”字连结二者。
C.下片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
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D.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
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B
解析:
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醵: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请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小题1】角度一:前两句着眼于色彩的描写,枝上嫩叶重叠,绿渐成阴;在曲折出深的槛栏中,数朵小花吐蕾绽放。红绿相间,显出春天气氛的浓郁。角度二:后两句由前两句的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酴醵花开,蜜蜂采蜜;杨柳成行,燕子轻捷飞舞。蜂忙燕舞,好一幅活泼的春景画。
【小题2】伤感/伤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解析:
(1)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4分
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