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美人》)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__之君的悲凄之情。

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了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阙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①C②D


解析:

(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危”,高也。) (这首词上阙写行者的离愁,下阙写行者的遥想,细腻地表现了一个男子的离愁别恨。)

__《沁园春·长沙》上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中的“击”和“翔”分别换成“飞”和“游”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击”表现了雄鹰强悍威猛,活力四射的风采;“翔”则描绘出鱼在水中灵动轻快,自由不拘的状态。“击”“翔”二字表现的鹰、鱼形象与湘江秋景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境)相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点绛唇 雨恨云愁

王禹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恨云愁:诗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B.“江南”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C.诗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感情质朴,格调高旷,不落流俗。

②“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较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

①C

②答案示例一:

    王维诗句描写的是大漠的风光,用“直”字凸显开阔荒凉的边塞景象;词中句子改用

   “一缕…”“细”来形容“孤烟”,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轻柔中带着淡淡的伤感,烘托出词人自己的孤单与漂泊之情,借景抒情,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答案示例二:

    两句都用了“孤烟”这一意象,但王维的诗是边塞诗,用“大漠”的空旷与“孤烟”相对,表现边塞的荒凉;而词中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袅袅升起的景色,抒写的是游子的客愁,改为“一缕”和“细”,委婉细致,情景交融,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解析:

①、“繁华的景象”与词作内容和情感不吻合。

②评分要点:意境或景物特征不同,1分;情感,1分;效果,1分;手法,1分;表达准确流畅,1分。

下列对《沁园春 雪》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C 。


解析:

作者只是说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没有否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 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


解析:

(1)手法1分,赏析1分。

(2)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4分,每点2分。

阅读苏轼的《书上元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上元夜游 苏 轼

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⑤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过:苏轼的小儿子。⑤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这是哲宗元符二年苏轼在海南儋州贬所写的一篇小品文。

1.本小品文大致可以“已再鼾矣”为界,分为两部分,试分别概括其大意。

答:

2.作者文中所写的“放杖而笑”蕴涵了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

1.第一部分记述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海南文士之邀,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2.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的__自解的特殊心态。(参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解析:

参考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张 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③,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④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本词是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②鶗鴃:亦作“鹈鹕”,即杜鹃。③永丰柳:凄冷清凉的树,比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④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借指琵琶。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残春景象?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有人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阕内容作简要说明。

(1)杜鹃啼鸣,似乎又在告诉人们美好的春光就要过去了;感怀春天,那个女子轻轻折下残留的花朵,岂料在梅子青时,却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令人感到孤苦无依。上阕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之情,更寄予了词人对爱情遭受阻抑的无奈与慨叹。(意思对即可,)

(2)同意。下阙抒写尽管爱情受挫但情思难绝的苦闷与哀怨。在词人看来,心就如一张双丝的网,其中有千万个解不开的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倾吐心声,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缠绵不断、心事纠结的情感状态,集中体现了全词的思想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1分)“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1分)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1分)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