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9bfdfe879787ed0.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这首词上片最后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小题1】化用了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用以强化别后浓重的思念之情。(典故、作用各1分。)

【小题2】①借典型意象“梧桐、西风、淡月、归雁”渲染凄冷孤寂的气氛;②视觉、听觉描写的巧妙结合,以声衬静;(在写景手法上,如果写成用疑问句或者虚实结合也可以)(每点2分)

【小题3】“频”:“频频”之意,说明词人经常从好梦中惊醒,因为时令正值“深秋”:西风的骤起,月色的惨白,高楼的雁叫无不触发词人心中的愁思。(2分)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流逝的时光无情,别后的思念深重。这一个词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人处在思念中的痛彻心扉。(2分)


解析: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最高楼

程垓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这首词用“长记得”领起,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件,请说说用了哪些事,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任选一点加以分析

【小题1】(1)“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表达了作者与女友在一起的游乐之情;“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表达了作者离别的痛苦之情。

【小题1】(2)虚实结合。上片回忆是虚写,为衬笔;下片是实写,为重笔。

    忽喜忽悲,以喜衬悲。“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写与女友游乐,而且写出女友之美,这是喜;“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写出了离别之悲,从“行、醉、留”三个方面,加上“几番”修饰,揭示了分离时的痛苦,这是悲。

    大量使用偶句。如,“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等,丰富了内容和人物形象。


解析:

【小题1】略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美人》)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__之君的悲凄之情。

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了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阙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①C②D


解析:

(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危”,高也。) (这首词上阙写行者的离愁,下阙写行者的遥想,细腻地表现了一个男子的离愁别恨。)

__《沁园春·长沙》上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中的“击”和“翔”分别换成“飞”和“游”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击”表现了雄鹰强悍威猛,活力四射的风采;“翔”则描绘出鱼在水中灵动轻快,自由不拘的状态。“击”“翔”二字表现的鹰、鱼形象与湘江秋景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境)相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点绛唇 雨恨云愁

王禹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恨云愁:诗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B.“江南”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C.诗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感情质朴,格调高旷,不落流俗。

②“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较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

①C

②答案示例一:

    王维诗句描写的是大漠的风光,用“直”字凸显开阔荒凉的边塞景象;词中句子改用

   “一缕…”“细”来形容“孤烟”,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轻柔中带着淡淡的伤感,烘托出词人自己的孤单与漂泊之情,借景抒情,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答案示例二:

    两句都用了“孤烟”这一意象,但王维的诗是边塞诗,用“大漠”的空旷与“孤烟”相对,表现边塞的荒凉;而词中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袅袅升起的景色,抒写的是游子的客愁,改为“一缕”和“细”,委婉细致,情景交融,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解析:

①、“繁华的景象”与词作内容和情感不吻合。

②评分要点:意境或景物特征不同,1分;情感,1分;效果,1分;手法,1分;表达准确流畅,1分。

下列对《沁园春 雪》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C 。


解析:

作者只是说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没有否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 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


解析:

(1)手法1分,赏析1分。

(2)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4分,每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