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醉落魄 咏鹰》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A: 词的上阙“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B: 词人运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只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C: 下阙“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一句中,“狐兔”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朝廷中的奸佞小人。 D: 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宋]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②,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③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②青草:湖
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③君山:山名,位于洞庭湖中。
(1)词的上片中作者产生“快”情的原因是什么?
(2)词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胙者袖剑豪游,登楼壮观天地,不仅有清风助兴,更由于碧深秋水、万顷波光和壮阔景象的感染。(4分)
(2)对比(或象征等)手法。(1分) “变”与“不变”对比。或君山是诗人的象征。(1分)远眺君山,渺小一点,但如中流砥柱,历经沧桑,永远挺立。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坚定志向、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京口(镇江);②南宋孝宗15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察。
(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收复失地)的批判(讽刺)。
(2) 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
答:
8分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2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 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送春(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欲系青春”中的“系”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请对此进行赏析。
(2)词的下阕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系”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由千万条杨柳丝绦联想到千万只缠绵的手,再由缠绵的手,想到用手把春系住。(1分)想象贴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眷恋之情。(1分)
(2)抒发作者送春的愁苦感伤之情。(1分)下阕前三句,写了绿满山川、杜鹃哀啼,从凄清之景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愁苦情绪;(2分)最后两句,写把酒送春、暮雨潇潇,从中可以看出感伤情怀。(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注]长是、系行舟。
【谩】有些版本写作“漫”。
1.
(1)上阙中“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所揭示的“羁旅秋思”通过“芭蕉”“明月”“落花”“ ”“ ”等意象的描绘具象化了。
(2)下阙中“燕辞归、客尚淹留”中的“燕”代指 ,“客”代指 。
2.(1)请结合全词概括“何处合成愁”中的“愁”的具体内容。
(2)请对本首词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赏析。
[e6b08eca5089a840.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解析:
略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莫道不消魂, , 。(李清照《醉花阴》)
2.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3.壮志饥餐胡虏肉, 。(岳飞《满江红》)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三十功名尘与土。3.笑谈渴饮匈奴血。4.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 楼 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1)这首词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这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⑴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美丽春景)衬哀情(离别之情),自然引出下文。
⑵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词人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词人凄凉悲伤的心情。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游
蒋捷①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
【小题1】①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1分)作者用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营造了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现了诗人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
【小题1】①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说明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犹借竹为名”表明最终只能无奈隐居。
②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
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
解析:
【小题1】5分
【小题1】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