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霜齿一咬噢,那样轻轻就咬出一掌血来
A: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阅读__《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后 池 上
刘 衯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能样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978年)
1.思念是抽象的思维,是无法具体把握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现“思念”的?“思念”在作者笔下具有怎样的意蕴?
2.“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两句诗在诗中有何含义?
1.诗人营造了“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来形容思念,表达思念;诗人笔下的“思念”让读者体味到了执着、焦灼、惆怅、失意等情思(意蕴)。
2.通过两个比喻写出了时间的缓慢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表现了“思念”的那种焦灼、迫切和遥不可及的怅惘。(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日渡江
明·李东阳①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
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 ;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 百年人生之短暂,寓情于景。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
1.心境 反衬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1.“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答:
2.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1.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花之白。以“堆”“遍”“满”写出了梅花开的繁盛,生动形象,景象开阔。(诗句解析1分,比喻分析2分,炼字2分。)
2.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想象或虚写、夸张的手法2分。结合诗句解析2分。表达的感情2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①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 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1)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
答:
(2)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答:
(1)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
(2)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