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历下①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
注:①历下——济南旧称。
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首句“寒”字,既点出时令,更写出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浩渺如镜的秋水里倒映着阔远的寒空与黛色的城墙,给人一种威压与寒彻的感觉。这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第一,衬托。作者借长空过雁引发出意中之景,以寒秋鸿雁哀哀长鸣的声音,渲染百姓饥寒交困的生活。第二,借景抒情。作者避开胜景常境,以冷峻、独特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所选意象,多为特定的肃杀之景,通篇写景而感__彩非常强烈。(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登快哉亭
[宋]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1.“隐”“依”用的传神。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观以人的情态。生动地描绘出落目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情景,形象具体,寓有情趣。
2.“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是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答: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2)答: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这里是诗人以沈约自比。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这个画面的目的是什么?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1)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合理描绘),作用:以乐景衬哀情( 或反衬)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感。
(2)心情之孤独: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
同命相怜: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
心清之凄惘: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
答对两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旗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撩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1.参考答案: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参考答案:
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粱父吟④。
注: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1.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沈德潜先生说:“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请结合颔联对此作出评价。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象征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2.(意思接近即可)用典(借古讽今),借三国时刘禅重用小人导致__暗讽当朝国君重用奸邪,昏聩误国。表达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只能姑且吟诗以自遗,此诗抒写诗人的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写“野鸦”好像与“孤雁”无关,你怎么看?阅读全诗,分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孤独寂寞,不吃不喝,悲鸣不止,呼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写野鸦与孤雁有关。写野鸦是为了反衬孤雁的形象,孤雁是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散乱无趣。诗人借此表达对家乡,对亲朋的强烈思念,也表达了对那些庸夫俗客无法理解自己的志趣的无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①,望断清波无双鲤②。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注:①“孤雁”出自《汉书•苏武传》,汉使诈称汉昭帝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上有苏武捎来的帛书。② “双鲤”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孤雁”“双鲤”都代指书信。
(1)参照注释,再从词中的“应怪归迟”、“梅妆泪洗”等词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绪?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作一个简要赏析。
(1)答: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位少妇春日怀念远人的情态心理。“应怪归迟”点明佳人盼望心上人归来,“怪”字明显地表现出其久盼未归而生的悲怨之情。“梅妆泪洗”就是以泪洗面,表现出其相思盼归的愁苦心情。
(2)答:这首词采用以春景的明媚来反衬离人的愁思的手法。(或答“以乐景写哀情”。)“嫩草方抽”,“媚柳轻窣”,“莺啭上林,鱼游春水”正是当日佳人与相思之人所见的美景,如今这一美景又已重现,但人却已不在身边。去年的燕子还懂得回来寻找旧垒,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令佳人阑干倚遍,泪洗梅妆!表达了悲怨愁思之情。这样写,效果是动人的。(答情景交融的,视其赏析情况,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自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
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另一方面作者在学问上想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
(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
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抒情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