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
【考点】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2)【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分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考点】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关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地透漏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深处辽远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题。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
(2)虚实相生。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宋)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前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描绘景象的?试做简要分析。
(2)简要概括下片描写的词人消夏的哪些生活琐事?透露出词人什么情绪?
(1)“见”“知”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微风拂面,疏雨飘落的景象。
(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透露作者无所事事(或壮志难酬)的孤寂落寞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历下①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
注:①历下——济南旧称。
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首句“寒”字,既点出时令,更写出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浩渺如镜的秋水里倒映着阔远的寒空与黛色的城墙,给人一种威压与寒彻的感觉。这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第一,衬托。作者借长空过雁引发出意中之景,以寒秋鸿雁哀哀长鸣的声音,渲染百姓饥寒交困的生活。第二,借景抒情。作者避开胜景常境,以冷峻、独特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所选意象,多为特定的肃杀之景,通篇写景而感__彩非常强烈。(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登快哉亭
[宋]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1.“隐”“依”用的传神。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观以人的情态。生动地描绘出落目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情景,形象具体,寓有情趣。
2.“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是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答: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2)答: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这里是诗人以沈约自比。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这个画面的目的是什么?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1)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合理描绘),作用:以乐景衬哀情( 或反衬)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感。
(2)心情之孤独: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
同命相怜: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
心清之凄惘: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
答对两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旗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撩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