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1.“双调”是这首元曲的 。
2.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农夫”指的是诸葛亮,他曾“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晦迹,指隐居不出。
B.“一个渔翁”指的是吕尚(姜太公、姜子牙),他70多岁时曾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因周文王礼遇而出仕,后佐武王灭殷。
C.“八阵图”二句是说,诸葛亮因创造八种阵势及兵力部署的阵图而一举成名,“八阵图”指代其军事才能,《六韬》这部兵书使得吕尚功显天下。
D.“霸业成空,遗恨无穷”,是说诸葛亮辅佐其君成就霸业的愿望落空,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憾终生。
3.联系全曲,选择一个角度鉴赏这支元曲的艺术特色。
1.宫调
2.D(是指诸葛亮、吕尚的霸业终归于空无、幻灭)
3.(1)先扬后抑。先突出吕尚、诸葛亮的霸业,后写他们的霸业终归于空无、幻灭,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否定功名而歌颂隐逸的思想。
(2)借景抒情。写吕尚、诸葛亮的大业早已是过眼云烟,只剩下蜀道上空的片片残云,渭水之滨的飒飒秋风,这肃杀、冷滞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龙蛇不辨、明主难再的冷酷现实的绝望。
(3)借古讽今(答用典可酌情给分)。写吕尚撰写《六韬》,诸葛亮创造八阵图,他们辅佐君王成就大业,但终归于空无、幻灭,借此表达对功名的否定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1)运用了对比手法,—“下”—“收”,—“沉”—“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请说说首联中的“斜”字在诗歌内容表现上有什么妙处。
(2)这首诗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斜”字描写了两株桃树杏树映衬着向篱笆斜势生长的姿态,写出桃杏不甘篱笆的管
束,而要破藩篱而出,也写出了诗人直言敢谏的性格和身居贬地仍不忘争取自由的精神。
(2)诗人运用象征(若答比喻,言之成理也可)手法,作者写有功无过的桃杏妆点了明媚的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正象征了作者的遭遇(作者以桃花杏花自喻,用春风暗指皇帝及佞臣),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引”和“衔”即可看作“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字。
“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
2.诗歌后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1.对比。将“雨前”见到花蕊的情景和“雨后”花朵全部凋落的情景进行对比,形象而又鲜明表达了一片懊丧、怅惘的惜春之情。
2.蜂和蝶。这两句诗描写了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富有生机和趣味的雨后春色图。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南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南楼,又名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请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交代重游故地时的环境,渲染萧瑟凄清(萧瑟清寒)的气氛,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或者答“统摄全诗”)。
(2)第一,这句中“旧”、“新”对照,突出江山依旧而人事多变,愁恨连绵的思想感情。第二,这里的“新愁”既指故地重游而故人不在和自己也不似当年的伤感,又指对抗金战事胜负难定的担忧。个人之愁,家国之愁注之笔端,“语少情多,思致哀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2)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pú sà 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pú sà 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 。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1.“此度”指寓居蜀中;“归”指归乡或者还乡。
2.衬托或者反衬手法,反语。
词人极写少年时在江南的乐事,反衬今日之可悲。当时念念惟在故乡,故不知江南之可乐,且思终老之还乡;而今忧患老大之后,还乡之终不可期,更有不能得归之痛。“白头誓不归”为反语,着一“誓”字,以断然坚决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韦庄词之劲直由此可见。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①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②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释】①乔吉,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一生穷愁潦倒,寄情诗酒。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曾隐居于此。后面的“淡月昏黄” 即化用于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③缟袂绡裳:素绢的衣袖,薄绸的下衣。这里以淡妆素衣的美人形容梅花。
①本曲前三句是在写“寻梅”吗?请简要分析。
②曲中,作者借“寻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①虽无“寻”字,却句句有寻梅之意。从时间、空间、感受等不同角度描述了“寻梅”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寻梅忙碌、急切之状态,表达了对梅的酷爱之情。
②借“寻梅”,抒发了作者的失落之意、伤感之情。(或: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
(1)比喻。用“花不尽”“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无穷”,折射出离别的悲苦之情。
(2)“何处不相逢”,着眼于当前“离愁别绪”,以今后还可能重逢相安慰;“劝君看取利名场”,着眼于“人生历程”,用古今名利如梦成空的道理相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