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8.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边塞景象:

作用: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试题分析】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还要点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但估计考生在回答“结构”方面的作用好像无从下手,这与题目设置不够明确有关。

【试题难度】本小题平均得分2.08分,难度系数为0.52。

 9.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每点一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试题分析】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这还涉及到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尽管高三学生可能读过纳兰性德的作品,但还是知之甚少的,所以只能从文本出发,仔细阅读,并依据中国古典诗歌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式去仔细解读。考生还是能够读出知音难觅、离乡背井、壮志未酬等基本意思的。

 【试题难度】本小题平均得分1.68分,难度系数为0.42。

     附词作赏析:

 泠泠水声如音出弦上,彻夜不息,只是知音难觅。前尘旧事,皆如梦幻,一曲边愁难以言尽。极偏远的关塞之地,山势高峻,耸立云天。西风苍劲,吹落雁鸣,鼓起青衫。何处唤来佳人如玉相伴,不让英雄寂寞,泪洒长天。

 弹琴峡,《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容若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五年扈驾到昌平之时。想那古时,这儿定是峰回路转,山青水秀。两山相峙,石壁相对,清溪中流,淙淙有声。两岸石壁为之共鸣,悠扬婉转,如琴声清脆悦耳,故名“弹琴峡”。元朝诗人陈孚到此,曾写诗“月作金徽风作弦,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  

这阕词,上片由水声泠泠起兴,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等等,其复杂交织的悲感皆由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这是由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下片仍是前景后情,从视觉、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结二句则由辛弃疾词句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千古英雄皆寂寞的落寞情怀。

 泠泠,常指声音的清越凄凉。唐代刘长卿有《听弹琴》一诗,用“泠泠”喻琴声,诗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他的诗大多笔调苍凉沉郁,五律则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有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是诗的题旨之所在。  

容若以此起兴,“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看似是伤感水声无知音,实则是语带双关,伤心人别有怀抱。“伯牙别有高山调”,满腹心事有谁知。前朝旧事皆如梦幻,子期一逝而伯牙绝弦,千古知音,实难一得。这样的愁怀,又岂是一曲可写尽。

 词的上片落寞幽清,下片写景却是异峰突起,于清越中显雄壮,词意颇有险绝之势。“极天关塞云中”此句出自杜甫《秋兴》诗之六:“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极天”,既言关塞山峰之高,又言关塞之远。《诗·大雅·崧高》中有,“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孔丛子·问答》中说,“今世人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以深渊为名。”

人随落雁西风,亦是苍凉肃杀之句。峰高入云,则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独立绝顶,胸中层云涤荡,人便有御风而翔之势。心意沉浮,风满袍袖,人的身心仿若全部融入苍茫时空之中。

 词的结句,取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感“无人会,登临意”之悲慨,直抒其郁勃胸臆。

 寂寞,是千古英雄心中不愈的伤口。红襟翠袖,不是治愈英雄寂寞英雄的良药。然而,没有佳人的抚慰,英雄失意又失色。红袖添香,是温软轩窗小烛;红襟翠袖,揾英雄泪,则是落寞的皓风长歌。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8、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8、 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渲染了凄冷、孤寂、伤感的氛围。(2分)

9、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表达了词人孤寂和忧苦的心情。(2分)(答衬托、拟人也可)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山东曲阜城北。

投老:临老,到老。

8.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B.起首两句思接千古,视通天涯,在上下千载、纵横万里的时空背景上,参破世事人情,感慨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如过眼云烟。

C.曲中列举孔林、吴宫、楚庙,意蕴深沉,照应前文“千古繁华梦”,同时为下文山中潦倒落魄生活做铺垫。

D.张可久散曲以典雅清丽著名,此曲亦然,古今融汇,情景交融,语言质朴,风格婉约。

9.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作品分析。(4分)

[a63f4e73b3e37b7f.jpg]

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赊,空阔。

8.词中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旨意?这首词写景时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付杨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分付杨花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喜还家。这首词移情入景,写景有着“以情带景”的特点,诗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写景,因此,“小雨新霁”、“双燕舞”无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9.拟人手法。作者将归家前的思家怀人的伤感情味,统统交给杨花去发落。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难如酒。

①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结合词句,赏析诗中加点的“瘦”字。

(2)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诗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

(1)“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花人格化,(1分)既刻画出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1分)同时又写出它(也是诗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硬挺精神──耿直的傲骨。(2分)

(2)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诗人感到仕途艰险,渴望退隐归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 (每点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按”;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

1.(参考)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答:

9.“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答:

8. (参考)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9. (参考)“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3~5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3.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4.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5.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

3. (参考)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4.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5.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 秋 岁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1)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曾评价“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试简要赏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句,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衬托(对比)、比喻举例:当前与“忆昔西池会”的对比;将“愁”比作“海”是比喻。(2)将忧愁比作浩瀚的大海,表现出少游谪恨之广、之深。将伤春之情与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伤春慨世,意境浑融。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①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2分)。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2分)

②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2分)。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2分)。

[词的鉴赏]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