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17.请结合词的上片具体分析作者归隐后的境况。(3分)
答:
18.“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答案】
17.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婉转的小溪流淌着,主人喜欢悠闲的日子,很少出门,家中也少有人来访。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
18.①都写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②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思想情感,新颖别致。都以反问的语气强化出深沉的意蕴。
【解析】
17.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境况”一词,境况,意状况(多指经济方面的)。因此,本题是要分析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况。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8.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两词句的异曲同工,即两词句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用了拟人的手法。二是赏析,指明所用手法,指出表达效果:都写出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古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问题。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维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复习重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消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9.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5分)
【答案】
29.“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0.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解析】
29.试题分析: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鉴赏中的意境的分析。
点评:首先明白什么是意境,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考生要善于通过意境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忧愁的还是欢快的,是愤懑的还是旷达的等,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来进行。
30.试题分析: 此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点评:分析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要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即题目(有的是诗眼)、作者(知人论世)、正文(最重要)、注释(有的没有,有的话一定用得上),结合诗词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案后面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18.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9.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19.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抓住“垂杨”的特点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词人用“系”“飘”字形象的表现出了垂杨喜爱春天,对春天依依不舍的形象特征。借垂杨的形象来含蓄的表达自己对爱春、惜春的情感。答题时,要先分析垂杨的形象特点,再由此引出对春的感悟。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换一种问法就是表达感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理解词人前两句虚写的词句,把词人通过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来,借用杜宇的愁苦来衬托作者的愁思,这种表现手法为借物抒情或者侧面衬托。最后两句通过描写黄昏潇潇细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凄冷,这种以景言情的方法即为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诗歌表达情感的妙处就在于含蓄,韵味悠远,追求含蓄美是诗歌作品的一大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释】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桂林破后,退归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②“声缓缓,滴泠泠”:漏壶滴水声。扁:闭上,合上。
26.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有什么作用 ?(4分)
2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6.(4分)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2分)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2分)
27.(4分)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或;对天下兴亡之事的关切)。(2分)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或:反清复明壮志未酬)。(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要理解“秋声”与景物描写有关,所以此题可从词句中找到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分析找出与“声音”相关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如“声缓缓”根据注释指的是漏壶滴水声;霜叶坠,可以联想到霜叶坠落声;幽虫絮可以联想到秋虫的鸣叫声。在分析作用时,要结合着秋夜特有的“秋声”环境描写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寞,这种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情感等方面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要在整体感知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找出关键词,体会词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如“秋宵”“双眸未易扃”“醉”,借景抒情,展现出了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4.“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3分)
2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答案】
24.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1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1分)的景象。
25.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情感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结合词句合理分析,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反复品读,在理解词句意境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高树雀衔巢”一句,运用了一个“衔”字,把鸟雀在高树上筑巢的画面描绘出来,属于动景;“斜月明寒草”以“明”字把月光照亮碧草的意境表现出来,属于静景;所以这句词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明快动人的景物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词句中景物的描写来体会出词人融入在里面的情感。词人在描写梅花,鸟雀筑巢,碧草山川风景中,流露出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的喜爱;又通过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对青春年华易逝,人生别离的感叹。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词人的直抒胸臆来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注】: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作者是湖南人,家在洞庭湖边。③烟蓑伴:指渔翁一类的朋友。
1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9.本词的上下阕分别描绘出怎样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一身的忧伤之情。(2分)作者已离京十年,如今孤独一身、白发斑斑。登亭眺望,只见秋霜如水,明月千里、不禁忆念旧友,沉吟反思,生出一种前途迷茫的怅然。(2分)
19.词中描绘出两幅阔大的图景:上阕:眼前明月千里,白霜如水,三千里淮河滚滚而来;下阕描写了回想中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2分)阔大的空间境界反忖出“幽人”的渺小,凸显出诗人茫然无归的沉寂孤独。(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是宋代词人王以宁宦游淮南时所作。
从诗歌内容上看,诗人身处羁旅,夜宿龟山,独自一人夜登秋汉亭俯瞰归来峰下如水白霜笼罩之下的千里淮河,面对阔大的夜景,联想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十年,华发已生,孤独忧伤、怀才不遇的情怀情怀油然而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情。诗歌上片实写夜登秋汉亭所见之景:明月千里,白霜如水,三千里淮河滚滚而来;下片虚写:回想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虚实结合,眼前阔大的景象反衬诗人的渺小,回想往昔岁月凸显诗人漂泊无归,年岁已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7分)
眼儿媚【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23.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4.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1)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24.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判断分析能力。此题最直观的艺术手法是叠词连用,其主要作用是渲染(凄凉、伤感)气氛,此处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异曲同工;再从首二句描写的意象看“愁”字直接冠在“云淡淡雨潇潇”之前,情景交融,再用“暮暮复朝朝”渲染,更见主人公愁情之深;第三,“别来应是”,一个“应”字,想象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柳永的《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之“应”。第四,比喻,“眉峰翠减,腕玉香销”以峰喻眉,以玉喻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的能力。主人公正独坐相思,情绪无聊至极,恰逢眼前三景,萱草为解忧之物,而在此处却于解忧无补,反添相思,修竹化用杜诗,睹物不见人,平添相思,数叶芭蕉,淅淅沥沥,更渲染了相思之情。因此,三句三景无一不与相思有关,无一不添相思,所以三景更添了主人公的相思愁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鹧鸪天
北宋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19.词的上片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20.“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20.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解答类似题目首先要解释词句意思,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一些关键术语很重要,比如“苍凉、萧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首先要总的概括,然后逐句分析,逐句分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比如“灞桥杨柳”这样的诗歌中常用的典型意象,“年年恨”这类明显带有感__彩的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26.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27.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6.“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1分)与袍色互相辉映,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1分)“老”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1分)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27.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4分,答出2条即可。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如,“嫩”,指颜色淡、浅,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运用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老”在文中是残春迟暮的意思,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答题时,要结合着词句内容及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物、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26.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7.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26.比喻(1分)(答对偶也可)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1分)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1分)
27.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得分点: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开头四句,可抓住关键词 “功名”“斯文”“光阴”“风霜”(本体),“如”(比喻词),“燕”“线”“电”“练”为喻体,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可先大体解释四句的大意,然后结合着比喻句的生动形象的表达作用,把要描绘的对象特点如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体现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理解前四句作者对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可悲的形象讽刺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化用的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来体会作者的意图,即讽刺揭露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答题时,先分析句子内容,然后再由内容的分析自然而然的答出作者对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此类题一般采用“内容分析+体现了什么主旨(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形式。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