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27.这首词的上阕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4分)

28.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7.①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8.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感。(2分)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景物描写特点的题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此题上片“江水”“万山”“短亭”“酒旗”看应该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再看“紫翠”“丹枫”又从色彩入手。分析出这些答出效果,按顺序,应该加强诗歌的层次性,色彩着眼应该是构建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是个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标题“宿水口”词中的“常客”“月黄昏”“寒灯“等词语可看出是一首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24.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5.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4.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25.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手法分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又分直抒胸臆和借景生情;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如拟人、比喻、通感、衬托等,其他如动静相衬、虚实对比等。这就要看诗句具体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具体来说,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对比、比喻等手法。然后联系诗词原句进行分析,切不可空对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谖草令人忘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重复上面的话,并引李九华《延寿考》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然唐宋诗人孟郊、梅尧臣等对“忘忧”都提过质疑。“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儿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煜《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顾景芳谓小令应“风情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田同之《西圃词说》)。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萨都剌,元代诗人。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22.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5分)

2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答案】

22.①营造了空阔苍凉、孤寂萧瑟的意境。(2分)②抒发了词人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慨叹。(1分)往昔繁华六朝,今已成空寂江山;昔日金碧辉煌的行宫内院,早已成鬼火明灭芳草萋萋的所在。盛衰更替,繁华已逝,让词人无限感伤。(2分)(回答“自然江山永恒、人事消磨物是人非之叹”亦可给分。)

23.①虚实结合(1分)如:上片中实写石头城天地空旷、青山如壁的寂寥之景,虚写了旌旗蔽日白骨凌乱的昔日战争之景,(1分)虚实结合写出了昔日形胜之地历经战争后如今空寂萧条的景象,使意境更加深远,抚古伤今之情更加动人。(1分)

②对比(1分)  如:“六朝形胜地”与如今“眼空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对比(昔日“东风辇路”与如今“寂寞避暑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的对比),(1分)写出了昔盛今衰、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慨叹。(1分)高考资源网

③借景抒情(1分)如:词中以天、青山、芳草、无人松径、鬼火等营造了空寂苍凉的意境,(1分)抒发了词人抚古伤今、昔盛今衰之叹。(1分)

④用典(1分)下片中“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分)抒发了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 1分)(其中①为必答项,其他项与①自由组合。若未答①而②③④全答,给5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探究意境首先找到意象,然后分析共同特点,最后点明主旨,诗中意象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鬼火”“青青发”“落日无人”。这些意象的特征是“空阔苍凉、孤寂萧瑟”;在看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题目,借过去的繁华和今日衰败的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在“怀古伤今“的诗中主要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渲染)、对比和用典。本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20.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21.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6分)

【答案】

20.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1.(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2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变化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上句是“疑无地”,后面“忽有”,应是一种“惊喜”,后面两句写景,创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诗人心中的“温暖”,后面一句要结合下片的“乡心起”来探讨,应是引出“思想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语句的作用额题目,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乡心”点明“思乡之情”;再看诗句在诗中的位置,中间应是“承上启下”,上承景物描写,下启思想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22.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

23.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22.“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一方面有力衬托了雨势之急(1分);另- -,订‘印。是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23.开始诗人梦中泛舟萨溉,宅底,看满湖烟水,闻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1分);忽然急雨袭来,敲打斛篷,7,使诗人午梦惊醒(1分);诗人醒来眼前却出现了“荷叶跳珠”、“水银流泻”更加美妙的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2分)。(不拘泥于答案,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炼字题属于揣摩作品的语言,解答时要抓住所用手法,分析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侧面写出了雨势之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4分)

【答案】[fa63d9349221ead9.png]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小题1】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5分)

【小题2】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6分)

【答案】[b5970d3117250338.png]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4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达的情感1分)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古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捍午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午: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午渐觉水觉肖: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菱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菱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4分)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2分)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分)

(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注:一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