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pú sà 蛮·秋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19.“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1分)

20.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21.“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9.白帝城高急暮砧

20.作者采用视觉描写写秋色和秋光,采用听觉描写写秋声,梧桐叶落,蛩吟唧唧,月色凉如水,孤灯之黯淡,突出秋景之萧索;(2分)“风露寒”前着“逼人”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融情入景,突出秋景之凄寒。(1分)

21.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起来钩翠箔”,下启“逼人风露寒”,使得前后词意勾连,结构严谨。(2分)“何处寒砧作”是“起来钩翠箔”时诗人所闻,表明孤独而有远思的人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而是有一群人,这样诗歌的意境扩大了,情感升华了,主旨深化了。(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看似是默写名句,但实际上是在考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求所想起的句子应该有相类似的意境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表现手法,注意题中的“多种手法”,有多少种就答多少种,而且分点作答,便于阅卷给分。答题步骤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情感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题目对这一句的具体分析的内容已经作了明确要求,一是怎样起到了结构上前后钩连的作用,二是怎样使词的意境扩大了。所答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两点来答,尽量减少无效的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⑦冷淡,摘胭脂浓染。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的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跟随。

20.简要赏析“念”“摘”两字。(5分)

21.词的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2分)

21.“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3分)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等几方面,一般都有炼意,此题主要是联手法,运用“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进行,此题注意注释中的“为什么跟随”这句是的解释,表达出隐居的行为实是无奈之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 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6.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17.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3分)

【答案】

16.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1分)表达了作者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2分)

17.末尾三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1分)营造了凄清悠扬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色。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中的“春素”,指洁白的梅花,这里借喻女子素洁的形体。“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作者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小题。(11分)

长相思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7.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5分)

18.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写“雨”字,却以“雨”贯串全篇,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7.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18.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解析】

试题分析:

17.“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词人的情感态度两方面思考作答。

试题分析:

18.解答该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11分)

浣溪纱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性德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5.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5分)

16.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16.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词人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解析】

试题分析:

15.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词中的关键词语,如“独自”“黄叶”“沉思往事”等传达出了词人的心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试题分析:

16.“当时”“寻常”,由此说明“现在”想来就是“不寻常”的。据此,可以判断句子的深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11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宋]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3.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5分)

14.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案】

13.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14.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

13.结合词作的主题思想可以理解“兰”“蕙”“菊”三个植物意象的共同内涵应是象征一种高尚、纯洁的人格操守。

试题分析:

14.联系全词的主题可以看出,词人借它们抒发了自己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和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11分)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在《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在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②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1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1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回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1.情感的把握要结合背景、注释及词作内容。本词上片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这一切均有渲染气氛、凸显离愁的作用。

试题分析:

1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主要写作技巧有: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和特殊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时可按描写叙述的层次逐一分析。技巧答题模式为:点明手法名称,结合诗句分析具体手法运用,最后写出手法效果。答题时关键在于结合具体句子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炷:燃烧

20.“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手法。

【答案】

20.①最生动传神的字是“愁”和“怯”。(1分)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2分)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2分)

21.借景抒情。(1分)上阕写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海燕双飞去”暗示了思念游子的情绪。下阕写室内之景,香蕙残败,衣带渐宽,暗示身体消瘦,进一步渲染离愁。结尾借埋怨垂杨点明思念游子。(3分)通过写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2分)(如答拟人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此题重在炼意和炼手法,“愁”和“怯”生动形象的写出草和花的姿态,手法上运用拟人的修辞,答题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着眼全诗应该从抒情方式上回答,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描述景物、概括意境、总结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怍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19.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4分)

【答案】

19.(1)选取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修辞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2分)

20.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1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深深的相思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9.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分)

20.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答案】

19.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2分)。

20.“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3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回答时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揣摩情感时可抓住“淡、孤、寒、暮”这几个关键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揣摩首联“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可品味出离愁别绪与羁旅之愁,揣摩“残灯孤枕梦”可品味出孤寂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