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 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v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2)比喻。以“飞梭掷”喻梦中迷离幻象、眼前庐山清景,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而转瞬即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2)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案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题。
早发竹下①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颔联加以赏析。(4分)
(2)诗的最后两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4(1) 答案:①这里用“冲”和“放”两个动词来写“雾”和“山”,写出了人物行进中的观感,把静止的画面写成流动的画面;这里用一个“冲”字,分量很重,用了一个“放”字,分量很轻。轻者以重处之,重者以轻处之,写出了诗人切身的感受和体验。(2分)②诗人用“轻轻薄薄”、“重重迭迭”这八个迭音字来形容薄雾、迭山,既有音乐美,又能加强语气,使薄者更觉得薄,迭者更显得迭。(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赏析诗句。鉴赏颔联时一定要抓住两个动词:“冲”“放”;两组叠词:“薄薄轻轻”和“ 重重叠叠。
(2)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和移情的手法。(1分)在稻穗碧绿的原野上可以远远的看见从农家飘出的像树一样直的炊烟,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1分)诗人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村画面,寄寓了诗人晨出观景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人抒情有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分析间接抒情时要结合景物描写,分析出诗人塑造了何种氛围。答题时考生可以先总括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句来进行简要分析。手法找出任两种并加以分析得2分;感情得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1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1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次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1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派遣的情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商榷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i,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注意注释中的“隐瞒在内心的痛苦”,和词中的“无奈”,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最后两句主要是新解描写,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答题时写出这些动作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20.“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21.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5分)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1.(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对诗歌鉴赏手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角度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题干中给出了两个理解角度,考生可以从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来答,也可以两个角度都兼顾到。组织答案时,可分两步,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圆其说。上片,写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写得趣味悠然。黄鹂而可与语,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苹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牟氏花园。“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树下题诗。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 ,突然下起雨来。借写梨花洒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 ,这一结尾给人以美的遐想。词人虽云“未成新句 ”,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这难道不让人叹赞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2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2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2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解析】
21.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春江”“扁舟”“愁云”“布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着修饰景物的关键词,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缠绵婉恻、孤寂冷清等。由“缈”可得出江水渺茫的意境;由“断送”可得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未了”表现了词人的缠绵婉恻;“小”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前面的词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展开联想和形象,描述“怪人催去早”的大意,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句“恨”“怪”等,分析所运用的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6.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17.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6.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17.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16.试题分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 这一限制。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情景交融,用这些点面结合的景物衬托了词作情感。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