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8.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乱”字的妙处。(4分)
19.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4分)
18.(1)“乱”字下得极好,将秋雨拟人化,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2分)(2)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心绪也恰可着一个“乱”字。(2分)
19.(1)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寄情于物,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__自遣,让人倍感凄凉。婉曲含蓄。平添一种凄凉。(2分)(2)金笼中的鹦鹉也有象征作用:女主人公如笼中之鸟,孤独而寂寞。(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词妙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遗志空虚。《金粟词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是说柳永此词的尾句,类花间派,语辞艳丽,各是异彩,如“真珠”、“月华”、“鸳鸯”、“金笼”、“鹦鹉”等皆具辞彩。然不同的是环境的华美不能掩盖人物心境的空虚,这样写恰有反衬的妙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 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20.请简要分析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0.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2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叠字、设问、拟人,“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文后题目。(6分)
《虞美人•枕上》
__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色长天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21.上阕所写的“愁”是__________之愁,“数寒星”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2.试分析下阕中“残月”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离别 寂寞孤独
22.“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思月圆,月缺伤离别,作者见一钩残月,自然触景生情,愁绪倍添。
【解析】
21.
试题分析:作品的上片可分为两层:先写心中的思念,突出一个“愁”字;再写自己的动作,突出一个“坐”字。为了写“愁”,诗人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词“堆”,以此表达此愁之多。枕上的愁情苦绪堆积多了,于是便像打开闸门的江海波浪那样,翻滚奔涌而去。这是第一层。接着写第二层:由于思念得彻夜不眠,便觉得夜长难明,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有了披衣坐起的行动。在这里,诗人特地用了一个“数”字,即坐起之后,只能对着天空数起星星来。这个细节,极其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思念妻子的那种寂寞难耐的心绪,极为传神。值得注意的是,诗句中又将星星说成是“寒星”,这个“寒”字,更是把诗人寂寞难耐的心境推进了一种无比凄清悲凉的氛围之中,使作品增添了巨大的感染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作品最后秉承月下思亲人的中国传统思维,用“一钩残月向西流”的特写镜头,一方面和上片的“数寒星”相照应,同时又使自己触景伤情、因思念妻子而泪水抛洒显得更加自然,也就是诗人自己所说的“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 炎①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20.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1.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6分)
20.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排遣惆怅情绪。(3分)
21.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排遣惆怅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2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23.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24.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5分)
21.B
22.BD
23.C
24.梅花跟其它的花可不一样,别的花大都是在春暖才开花,必须水土、气温合适才能开花。而梅花却不同,在寒冬腊月之际,梅花迎着刺骨的寒风、冰冷的大 雪顽强生长。越是风欺雪压,越是狂风呼啸,花反而开的愈精神愈美丽。
【解析】
21.
试题分析:“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经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儿一般的、必然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于是词意的发展呈现很曲折的状态。汉代横吹笛有笛曲《梅花落》,南朝时又作为乐府古题为诗人们吟咏,曲调和词情均十分哀怨悲伤。由落梅而联想到古曲《梅花落》,这属于虚写,以次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浓愁”而难以排解,于是词情又一转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B项,下片从赏梅写到赞梅、惜梅。唐人崔道融《梅花》诗:“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宋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可知“梅以韵胜”是文人传统的看法。韵,在这里指梅花抗寒傲雪的贞刚、高洁的内在美反射出来的神韵、风骨。它与世俗格格不入,难禁风雨的摧残。藉、揉二字,既惜花,更惜人。D项,应是借溶溶月色下梅花的横斜疏影来展示自己那种难以描述的,既清淡,又深沉的幽怨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C项,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文化积累结合准确,梅花精神阐述合理,语言表达顺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斜月 黄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②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注】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演山集》六十卷。②剑光:用“双剑化龙”典。《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③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谓为日出处。
17.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 和下阕的 。(2分)
18.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4分)
17. 残照 晓(每处1分)
18.①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而又坚忍不屈的形象。②词中主人公白日饯别朋友,傍晚独自登楼,彻夜辗转未眠,竟至迎来曙光 ③曲折地表现出平生不得意,凸现壮心未酬的抑郁,④“未到盖棺心未了”,呈现出隐忍坚毅,奋斗不已的情怀,(每个要点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能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应是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题目是“斜月”可见是深夜,而上片中说“空将万感收残照”,此处“残照”说明是傍晚,从傍晚到深夜,可以时间之久,作者无奈中只能将万千头绪投向夕阳;下片说“双眸竟入扶桑晓”,此处一个“晓”说明天已亮,就这样,作者思索着直到天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的模式:诗歌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体现了人物……的情感或特点。全词描写一次欢宴后人去楼空,作者的孤独寂寥之情,由傍晚到日出作者因烦忧而整夜未眠。上片写傍晚词人宴饮结束后,看到人去楼空后的失落之感。“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以“清歌归去”“人声悄”写宴饮后的场景氛围。“冷落”二字写出作者心中所感,也是全词文眼。“欢意少”进一步写出作者的寂寞忧愁心态。“空将万感收残照”,道出作者无奈中只能将万千头绪投向夕阳。下片写作者因忧愁整夜未眠。“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写出月光入户之态。是描写斜月的名句,正是这月光仿佛也在窥视年少的难以入眠的作者。“未到盖棺心未了。”写出作者对未来的雄心壮志以及坚定的信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20.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4分)
21.词的下阙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写出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衬托了雨势之急,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21.词的下阕描写了一幅雨后西湖“荷叶跳珠”、“水银流泻”的美妙景色,表达了诗人被急雨惊醒后观赏到西湖的欣喜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清平乐
【唐】 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阑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18.词中主人公有哪些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19.前人对“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倍加赞赏,请简析其妙处。(4分)
18.回顾当初与远行不归者痴结同心的后悔;想起无数次凝望关山而不见归人,自己只能在寂寞的苦盼中老去的惆怅;千百回凭栏深思后对生活前景的迷茫;梦醒后感慨只有斜月陪伴的孤独与凄凉。(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就给3分。)
19.本句与“半床斜月”相互映衬,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女子在独守空床的梦觉之后已凄凉满怀,此刻凄冷的夜风透过小窗在琴弦上触响的清旷之声在空寂的室内回荡,在如此清婉哀绝之境中,她的深哀浓愁被表现得既深沉又空灵。(点出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景衬情”“烘托(衬托)”“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寄情于景、融情入景)”均可给1分,答“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及其他手法均不给分。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给2分。阐述高妙效果时能做出与“既深沉又空灵”近似之意的回答也可给1分。)(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主人公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词大意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及词句分析,修饰性的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概括作答。例如,“寂寞关山道”可提取寂寞;“惆怅香闺暗老”可提取出“惆怅”,然后根据“香闺暗老”从青春年华逝去的角度概括作答;一个“悔”字将词人不能与远行者结同心的后悔之情表现出来;“独”可理解为孤独与凄凉;“小窗风触鸣琴”景物描写出了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女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结合着这句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结合着“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其营造的凄凉意境,然后结合着上句“梦觉半床斜月”从相互映衬或以哀景衬哀情的角度,烘托出女词人梦醒后的凄凉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7.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18.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17.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18.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意象及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这首词中找出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例如,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啼鸟两三声”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词中描写的景物氛围来体会词人的心境,由描写的下片词句可知,浓霜还在闪着寒光,天气还很冷。这是一个寒冷的孤寂的冬天的早晨。但是作者一想到要回家了,心情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作者一样,洋溢回家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词的下片内容可知,词人将情感融合在景物的描绘中,故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8分)
庆清朝慢·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òu dìng):喻指杂凑堆砌。
24.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 (人名)之意。(1分)
2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 ,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26.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4分)
24.柳永(1分)
25.B(3分)
26.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她们笑容顿敛 ,双眉紧锁。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王观是北宋词人,而柳永也是北宋著名词人,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B项“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有误。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残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说:“险丽,贵矣,须泯其镂划之痕乃佳。如蒋捷‘灯摇缥晕茸窗冷’,可谓工矣,觉斧痕犹。如王通叟春游曰:”晴则个,阴则个‘云云,则痕迹都无,真犹石尉香尘,汉皇掌上也。两’个‘字尤弄姿无限。“贺氏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工,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象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