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6.“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7.下片“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请从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16.“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7.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或借景抒情)。“尘随马去,月遂舟行”体现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上片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 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下片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 ,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综上所述这首词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3.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4.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3.拟人。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对比、衬托。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14.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中明确提问“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思考的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开头二句写其颜色。“疏疏淡淡”,谓其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笑杀”二句紧承上文,对此做进一步描写,使用比拟的修辞。在这里,作者使用映衬、对比的手法,言在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色甚多,但山下千林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雪里”二句写其凌寒独放。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骨清”二句是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拟人。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
14.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是咏物诗(词)必考的题型。首先到词中找到描写“梅”的诗句,由外形或习性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内在的品格。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常记”三句写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漂泊”二句以人拟物,言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万里”三句是说,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表现出梅花的坚贞。“不如”二句借花言人,表达出作者的归隐情思。细读词之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是在写梅,却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其中,而以感慨系之,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2)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8.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17.CE(选E给3分,选C给2分)
18.①上阙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
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阙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C项,对上阕后三节的分析有误,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E项,对最后两句的分析有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就需要考生找出写景句,然后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诗歌鉴赏的技巧题,首先应从题干中明确鉴赏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是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应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3.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14.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14.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解析】
13.
试题分析:旅雁的形象: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南渡画面:这首诗以雁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疲惫不堪,象征南渡人民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旅雁沿途饥渴劳累,象征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旅雁独宿寒汀,处境孤苦,象征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14.
试题分析: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以雁写人,表面处处写雁,实际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借南飞的失群旅雁,不但倾诉了自己个人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亡家破的深哀巨痛,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般的咏物诗绝非单纯的咏物,往往借物写人,比如非常熟悉的《 卜算子•咏梅 》,因此学生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至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个必须要知人论世,因为在注释里已经给了作者的经历,因此一定不要忽略这部分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写作手法有: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本题是托物言志。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比如本题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pú sà 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2.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分析。
13.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分析。
12.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13.下阕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解答时结合上阕中的意象“烟雨、春分、花草”等加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描述画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图画”,这里还划定了范围上阙,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本题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13.
试题分析:“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下阕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0.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比喻、联想、想象。
1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 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 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诗用到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用的是虚实结合。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联系着,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回忆过去的内容、想象未来的内容、梦境仙境的内容、想象对方的内容都属于虚写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是什么地方;然后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句诗的感情。两句诗的差别在于语序,以及一些字眼。第一句强调的是虽然已经鬓毛斑白,但是壮心不已;第二句中,“空”字是“白白地”的意思,空有一腔热情,朝廷却不给我施展的机会,就已经老了,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
【考点点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白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陲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 ,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 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 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C.“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 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D.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诗人人生悲叹。其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手法一致,情感并不相同。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18.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17.BD
18.(6分)这一句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2分)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实写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达了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D项“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岁月流逝,人生易老,所以相同。
【评分标准】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BD两项都是对词下阕最后三句的分析,“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把茱萸细看”,这是人物的动作,属于细节描写,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牛山底事,强成沾洒”,这是用典,也是表达时光易逝的悲叹,这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用典故中的情感一致。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句技巧。通过上阕的“羁孤”可以判断出是思乡,“要欹眠”就是睡着了,就有后面的梦境之景。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而下文醒来后眼前却是孤身一人,漂泊在外,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用梦境的家人团圆来衬托现实中的孤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句类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颠倒。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明确手法,“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运用了想象——明确手法;然后解说诗意,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解说诗意;分析手法效果——与下文醒来后的孤独、漂泊形成对比;分析表情效果——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7.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人未眠”在月明之夜,作者心事重重,愁绪满怀,起身听乐,颇多感慨。
C.“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D.“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17.BD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其实属于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B说愁绪满怀不对。选项D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诗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赏析进行比较判断。如D项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而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18.
试题分析:题目问,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属于诗歌比较鉴赏,比较两篇作品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答题时,要对这两篇作品所写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分别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属于比较鉴赏,第一问比较所写的景色不同,首先对两篇作品所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要心中有数,抓住不同之处回答即可。整体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难度大些,那么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醉翁亭记》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操》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②长沟:河流;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④三更:午夜。
6.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7.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
6.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3分)
7.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两种给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点,一点两分;要么三点,每点二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要先从上阕中找出所写的意象“午桥、长沟流月、杏花、疏影、吹笛”,由此概括为“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第二问“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所构成画面的特点,然后结合人物活动,概括图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题干问“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本题考查诗歌景物形象。解答此题的方法是,首先要从诗中上阕找出相关意象,如: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构成画面的特点:恬静欢愉,最后组织答案。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开头“忆昔”句是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答题范式为: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情感。本题问“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我们要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逐步分析出这三种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①
陈 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此词作于绍兴四年(1134),这年九月,金兵纠合刘豫伪政权南下,一度进逼建康(今江苏南京)。词人此时亦侨居于此地。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13.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这两句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朝廷的不满,为后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作铺垫。
14. __之痛。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__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疏髯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客心惊”的原因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这里,借用苏诗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的作用,主要是根据位置分析。放在诗句的开头,一般营造氛围,为下文做铺垫;中间是承上启下;尾部,卒彰显志等。如本题这两句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上片“四海”二甸叙事,写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暗含对金兵南侵的谴责和对朝廷妥协的不满,这是形成词人个人处境和心境的时代背景。“岁华”三句,写十年来岁月消磨,年事渐高,客心惊惶,疏髯如雪,涕泪生冰,不仅有对年华逝去的悲愁,还隐含着对个人处境艰难和国事衰颓不振的哀伤。下片情绪更为低沉。“送老”二句表现了他渴望安居送老的心情,这其实是在无可作为的背景下无奈的选择。但词人长期侨居建康,这里有不少朋友是他所不忍心离别的,于是顿生“故人相望若为情”的离情别绪。结尾用“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描绘雨天深夜之时,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理解为词人自己亦可)的孤单身影,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气氛,寄托了浓郁的离情和对故人的深沉牵挂,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__之痛。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__之痛。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疏髯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