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 秋 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莫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以乐景衬也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

9.双头、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

14.CE(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15.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南宋】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诗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15.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BE(B“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E“评诗论文”欠妥,“说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第一问: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①运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18.(1)写出了夏夜的静谧。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

(2)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以水阔写出故乡渺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诗人迷离怅惘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答题关键词“写景艺术”,考生答题时以手法为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动静角度来写景的。

(2)试题分析:题干 “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本题考查诗歌结句的表现手法,答题区间是“尾联”,考生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点睛: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 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送春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1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两句

13.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

1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一句中“缱绻”“临岐”“嘱咐”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缱绻的和春告别并“嘱咐”:来年你要早点儿让梅花开放啊!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可见盼春归之急切,更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抓住上片的关键词句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可抓住“风光”与“紧急”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本诗题目是“送春”,是送别春天,自然有伤春惜春之感。由“欲留”“嘱咐”等可见作者对春天的留恋。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两点:一、修辞手法;二、“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艺术表达效果。“缱绻”“临岐”“嘱咐”,通过这些关键词,很容易看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可结合着拟人的一般性作用,从盼春、惜春的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诗歌的修辞,首先要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其次要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句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本诗最后两句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缱绻的和春告别并“嘱咐”,可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诗歌主旨,可知这两句是在突出强烈的惜春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

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③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诗《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2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23.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4分)

2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措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萋萋景象,又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牛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于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23.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所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恫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解析】

2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抓住诗中的“新垅”的“坟”和“原上草”等意象,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其次要抓住卧床遥思亡妻的细节,思妻之情则呼之欲出。

2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解读此题先确定诗句中的表达技巧,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表现,鉴赏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B.“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

C.“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两句写作者对人生的体会,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说中,寓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D.“浮云出处元无定”中“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E.“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分条简要赏析。(6分)

14.(5分)(B得3分、E得2分,BE得5分)BE。试题分析: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E项表现了故作旷达的无奈。

15.(6分)时光流逝的感慨,国土沦丧的悲愤,壮志难酬的悲哀,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辛弃疾的诗歌,了解辛弃疾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这首词是辛弃疾退居田园时写的。内容是写愁。这首词承认了因罢职退隐、壮志未成而引起的“闲愁”。“多少亲朋尽白头”写出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最后“不成人总要封侯”表示知道封侯无望,向往“得似浮云也自由”的生活。但作者的内心世界里为国之愁是无法解除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 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í):—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 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B.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C.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D. “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 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15.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14、BC(A选项2分,D选项3分)

解析:B“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C“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15、①青春将逝的感慨,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感慨。

②思念远人的愁绪,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

③眼前之景的触发,荼蘼已谢,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词中的“潮”与杜甫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中的“波浪”各表现了什么内容?(4分)

(2)概括这首词的主要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4分)

14(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写“潮”,展现了钱塘江潮涌的壮观、奇伟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奇观的赞叹之情。杜诗中的“波浪”既体现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又形象地暗示了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并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2) 上片第二句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烘托出大潮的壮观景象。结尾说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衬托了潮水的雄壮气势。潮水的雄壮气势又烘托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pú sà 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1)稼轩造句,堪称奇绝。试分析开篇两句写景的妙处。(4分)

(2)本词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请结合上下片简要分析。(4分)

14、(1)(4分)开篇即用拟人、比喻手法(1分),说“青山”想和“高人”说话,心情迫切,象千军万马一样接连不断地向人跑来(2分)。表面写“青山”,实际写云雾,山头的云雾飞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设喻巧妙,想象奇特(1分)。

(2)(4分)上片借“青山”、“烟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这一切最终并未实现,他不免怅然若有所失(2分)。下片集中写“愁”:先言词人因忧愁国事头发变白,结尾两句借一身全白的沙鸥反衬自己当抗战低潮,有些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之际,对敌斗争的信心始终并未泯灭(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