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注:①当时,南宋孝宗皇帝锐意远略,汤朝美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淳熙二年八月汤朝美使金有辱使命,被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写此词时,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心有戚戚。辛弃疾时年42岁,赋闲江西。② “金阕”、“九关”均喻指宫廷。③用东晋谢安典故,意指将复出做官。④“日边”喻帝王左右。

(1)请对“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一句中的“笑”进行赏析。(4分)

(2)“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将作者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1)①词人用一“笑”字,反衬哀景(门被草掩,径被苔封),更添无 限愁苦,这个“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

②这一“笑”强化了作者备受压抑、壮 志难伸的无奈和悲哀;

③与上阕最后两句汤朝美的“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美好的期待形成对比,彰显自己仕途的黯淡和落寞。

注:答出两点即可;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①词人 42 岁的年龄正当壮年,壮年而生华发,是第一层悲哀。

②“白发”用一“栽”字,用拟物手法表达为国操劳之甚和仕途失意,这是第二层悲哀。

③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白 发是“醒时”栽种,是第三层悲哀。

④根根白发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 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是更深一层的悲哀。 (①②答出任意一条 得 2 分,③④答出任意一条得 2 分;本小题共 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两题。(共8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B.“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外

乡,但仍能忍受。

C.“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

居外乡之感。

D.“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E.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14.“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4

分)

13.AB(A非愤怒,而是无奈; B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14.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1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1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14-15题。(共11分)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 ,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 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C.“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 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D.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诗人人生悲叹。其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手法一致,情感并不相同。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15.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6分)

14.BD(答对1项得3分,答对2项得5分)

15.

这一句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2分)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实写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达了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第25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25. ⑴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 ▲

⑵请简要赏析本词下阕的艺术手法。(3分)

▲ ▲

⑴(3分)①执行媾和的屈辱使命,途经京师;②国土沦陷,故国衰败;③自己年事已高。(每点1分)

⑵(3分)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法(1分,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大雁惊飞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沉悲酸)。运用了对比(1分),将京城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年对比,雕栏犹在,人事全非,突出人生迟暮之悲、家国破亡之痛(1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1、“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最主要用了那种艺术手法?“念”有何作用?试作分析。(6分)

 7.6分,①虚写(或是衬托)(1分),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2分)

或者:巧妙运用叠词(1分),“去去”“沉沉”的重叠使用,增加音乐美,语气舒缓,音韵和谐;充分表达了离人黯淡的离愁和难分难舍之情。(2分)

②“念”字承上启下(1分),暗示景物是虚写。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上下片的过渡衔接自然。

(三)课外词的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11分)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5分)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

心情表达无疑。

13、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6分)

12.B 2分,C 3分。   B. “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C “悠”字似悲实喜。

13.“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2分),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 秋 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莫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以乐景衬也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

9.双头、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

14.CE(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15.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南宋】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诗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15.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BE(B“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E“评诗论文”欠妥,“说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第一问: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①运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18.(1)写出了夏夜的静谧。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

(2)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以水阔写出故乡渺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诗人迷离怅惘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答题关键词“写景艺术”,考生答题时以手法为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动静角度来写景的。

(2)试题分析:题干 “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本题考查诗歌结句的表现手法,答题区间是“尾联”,考生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点睛: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 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