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 (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
14.(1)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1分)词人从对方落笔,更加委婉地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打头风浪”阻挡“画船”表现作者归家遇阻的愁苦,(1分)“春浦渐生迎棹绿”表现作者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E.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15、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
14. A B(A项应是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B项应是对赤壁战争的描写,苏词简略,戴复古的词描写具体生动。)
15.同:都是用来作反衬。(2分)异: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2分)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11分)
浣溪沙
红桥怀古次王阮亭韵
王又旦
几簇渔航映碧流,数星萤火野塘秋。繁华犹说是扬州。
山外寒烟凝旧恨,亭前暮雨滴新愁。何人吹笛酒家楼。
【注】(1)王又旦(1636-1687),字幼华,号黄湄,文采风流,官声诗名并重,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8. 上阕前两句中白天到夜晚的画面有怎样的变化,请分别概括画面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
9. 请简析下阕中“滴”字的妙处。(5分)
8. 白天之景:明丽、优美。红桥江边,渔船聚集,江水碧透,风和日丽。夜晚之景:清净、深邃。远处渔火,星星点点,野塘夜色,空寂凝重。(如答星光点点,萤火虫飞舞也可给分)
9.“滴”滴落之意。日暮时分,细雨滴落,新愁无限,一个“滴”字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雨滴,化抽象为具体(“滴”字以雨滴喻愁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连绵不断的愁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15. 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14.C E (C“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不对,应是表达了作者时光流逝之感;E“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无中生有。)
15. ①将过去“朱颜绿发”与现在“秋鬓数茎霜”进行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②运用比喻,表达了人生如梦、聚散无常的无奈;③直接抒怀,充分显示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超然物外的旷达;④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出对陈海州的爱戴、感激。(答出三点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3分)
(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3)简要赏析下阙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
10.(1)上阙描绘了春天逝去、花木零落、梅雨连绵、柳絮飘飞(1分),衰败凄凉的残春之景(2分)。
(2)比喻(1分),把心比作那双丝编制的网,中间有千万个连心结(1分);表现了爱情受到抑制时抑郁不舒的心境和对爱情贤贞不移的信念(2分)。
(3)借景抒情(1分)。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1分),衬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和寂寞之情(1分);以景作结,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①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②,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6分)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5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1.(1)写出了夏夜的静谧。(1分)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1分)从视觉、听觉的角度,(2分)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2分)
(2)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2分)以水阔写出故乡渺远,(1分)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1分)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诗人迷离怅惘之情。(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分)
(2)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鉴赏。(6分)
10.(1)“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双关2分,分析及表达效果3分)
(2)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缸: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15.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AD;
15.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有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 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写自己因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E.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15.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4.BD
【解析】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
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15.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題。
上西平 送陈舍人
吴 泳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着ƒ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 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 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 ③高着:高明的招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15、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词人抒发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14、 CD C项应是“运用拟人的手法”;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的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非下片开头四句。
15、① 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富于男子汉气概的壮别,洋溢着一种男子汉要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② 作者结合当时的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用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劝勉友人,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每点3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