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15、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5分)

14、B,E【分析】(1)B“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声催花的雨滴”;E《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作品。

15、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附参考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juàn):缠绕。③美人:此指陪酒的侍女或歌伎。

14.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14.  A3分,D2分(A “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D.“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

15.(6分)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片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 “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 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15.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14. CD(6分)    15. 这一句通过联想,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5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C项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解脱”一说;D项“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错误,词人赞美了菊花,没有说“品如菊花的君子”少。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结合题干提示“如何抒发感情”的,明确手法,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点明情感。如本题通过联想,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

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同,完成14 -15题。

pú sà 蛮

北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注释】①“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②葡萄:指葡萄美酒。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起句写出了奍光融融的悄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不仅形容水色可爱,还暗示者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表现了时间由白天到晚上的转换。

E.最后两句明写花,暗写月,女子欣赏宥这良辰美景,颇有雅兴,而饮酒后的面色泛红又衬出女子容颜的美丽。

15.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14.DE(D项2分,E项3分。D项“青山啼子规”应是白天游玩时所见所闻。E项“颇有雅兴”错,“红添酒面潮”是为了写女子借酒消愁而易醉。)

15.由喜悦到忧愁。(2分)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2分)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的孤独寂寞,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忆君王 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注]此词作于宋徽宗被金人掳走,中原易主,作者在离乱中来到江南以后。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宫柳“依依”,诗人借迎风飘动的柳枝对北宋宫墙的依恋,委婉地暗示出南宋人民对旧朝廷的怀念之情,含蓄感人。

B.“春昼长”一语,把客观的景物描写,转为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景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写景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C.“依旧忙”写旧日宫燕归来,忙着经营旧巢,与前面的“无人”形成对比,表现出燕子不因事物变化而改变的对故主的忠诚。

D.这首词前三句写汴京故宫春色,是想象中的景物,尾句“月破黄昏”写江南春色,是眼前景物,时空交错,景物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E.这首词围绕“忆君王”三字展开,前面的景物描写,后文的情感抒发,全都流露着心念旧朝而对南宋偏安朝廷不满的情绪。

15.末句中“人断肠”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5分)B、D(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A项“南宋人民对旧朝廷的怀念之情”理解有误;C项“不因事物变化而改变的对故主的忠诚”分析有误;E项“对南宋偏安朝廷不满的情绪”分析有误)

15.(6分)从全词来看,诗人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令人断肠;故国难忘,故土难忘,令人断肠;春色当前,触目惊心,令人断肠;黄昏独立,黯然神伤,令人断肠。(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15. 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14.C E  (C“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不对,应是表达了作者时光流逝之感;E“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无中生有。)

15.①将过去“朱颜绿发”与现在“秋鬓数茎霜”进行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②运用比喻,表达了人生如梦、聚散无常的无奈;③直接抒怀,充分显示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超然物外的旷达;④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出对陈海州的爱戴、感激。(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2、对词作表现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B.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C.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之情。

D.对友人的埋怨之情。词人听说友人所在地宁静闲适,但从不邀请词人,表现内心的埋怨。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12.D不是埋怨,是相见恨晚,对友人宁静致远的品行的赞赏。

13. AD【解析】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 )

A. “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听觉意象,在本词中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意绪。

B.“老天涯”,写出了诗人浪迹天涯时间之久,流露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落飘洒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说明下片描绘的是夜晚所见之景。

E.“雕”“马”“黄沙”等都是边塞特有的物象。这一句再现了风雪狂沙肆虐的边塞之景。

这首词感情丰富,说出词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14. BD(B项,“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项,“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15.   ①戍守之苦。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②壮阔之景,豪迈之情。“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也流露出诗人的豪迈之情。

③思乡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陈克 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反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

B.“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C.“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

E.结尾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清新优雅的气氛。

15.本词中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A  E(A是正面点提形势。3分。E应是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2分。)

    15.(l)__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己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作者产生了__之痛。(2)年华已逝之悲。作者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3)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作者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4)离别的哀愁。作者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E.全词词人的情感由“兴”到“哀”,表现出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极度失望之情。

14.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13.BE

14.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