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①。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②。

乌帽③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荐:献上。③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试分析上阕画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2)请结合下阕分析作者“愁”的原因。

(1)①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或“以眉喻山,写出远山绵延之态”);②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远望绵延苍翠的寒山是远景,清瘦袅娜菊花是近景,远近结合营造了清凉萧条的氛围。(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占1分)

(2)①“乌帽”两句,可知作者人到暮年,无法遮掩的老态令他心生愁苦;②重阳佳节团聚之日自己却漂泊在外,登高望远面对“秋色”、“雁声”与“斜阳”,油然而生羁旅思乡之愁。(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诗人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由“远”“菊花”可知,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手法,然后再答出营造的意境氛围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这首词的标题、词人、词的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秋色”、“雁声”与“斜阳” “乌帽”等关键词表现出了词人的思乡漂泊及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2分)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间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8、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6分)

 

9、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8.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3分)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3分)

9. “生怕客谈榆塞事”,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表达词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与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叹臣之壮也不如人”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5.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14.A、C(A、应为“拟人”手法;C、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对一个计2分,对两个计5分)

15.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每点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

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

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

“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

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

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DE(D项是借代而非借喻;E项“以乐景写哀情”错。)(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思想感情每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感 皇 恩

陆 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上阙写景,视听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C.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喻修辞手法来借指北宋都城。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15.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6 分)

14.选C、3分;选D、2分。  C项借喻应为借代。D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5. ①壮志难酬的悲愤。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③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强烈抗议。词人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葵扇 (清)陈恭尹

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谁结轻丝裁作月?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

声价顿能添,安石风流久不传。寂寞空斋谁是伴?翩翩,荷叶香来亦偶然。

【注】①安石:指谢安,晋代宰相,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今广东清新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词的开头两句介绍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长环境,描绘了一片翠绿繁盛、郁郁苍苍的景观,渲染了蒲葵生长地方的非凡美丽

B.作者在上片以风趣的笔调点出了葵扇的作用,随后用“声价顿能添”来表明大家对免费唤取清风的葵扇的喜爱,纷纷竞相购买。

C.词的最后用“荷叶香来亦偶然”,表明在葵扇的轻拂下,偶尔飘来荷叶香,在习习清风与阵阵香气的缭绕中,暑气自消,执扇者好不自在。

D.本词善于用提问引发读者思考,比如上片引发人们猜测,是谁能制作出这圆而精

致的葵扇呢,充满了对葵扇的赞美之情。

E.全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结构层次清晰,运用了比喻、对偶、设问、用典等多种手法,堪称咏物小词中的佳作。

15.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6分)

14. B(3分)、E(2分)。

15.(6分)

本词写词人独处书斋,在淡淡的荷香缭绕中,手摇葵扇纳凉的样子(1分),刻画出一个朴实自然、风度翩翩、悠闲高雅的词人形象(2分);“安石风流就不传”,却在自己这里得到了延续(1分),表达了对质朴、清高品质的坚守,对随波逐流、追求浮华世风的行为的反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5.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__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6.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15.参考答案:A E

16.参考答案: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2~13题。

玉楼春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2.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渡。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13.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12.B、C

【解析】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C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达离别之情,只是让人联想“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13.(1)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喑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的能力。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6分,每问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 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CD

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D.“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E.“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CE(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E、“经年”呼应“今宵”不对。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1分)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1分)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1分)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1分)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1分)寓情于景,把词人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