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句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湖而逝去。

E. 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18.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17.AB

18.同:都是要用来作反衬。异: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解析】

17.试题分析:A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气势雄伟”,B应是对“赤壁战争”的描写,苏词简略,此词描写具体生动。

18.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衬托”的手法,然后分析不同,一个是“正衬”,一个是“反衬”,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注意从“衬托”的手法上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 “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 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8.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7.C E(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8.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 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该题是综合考查诗歌,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大致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应该有些复杂,苦笑或者自我嘲笑。E项“比兴”错,文中没有。

18.试题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言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如本诗中,“岂不怀归”表现了作者希望终老田园的愿望。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表现出作者心念国事。“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能表现出作者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点睛: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本诗中既有归老田园的想法,又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多种情感交织。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中秋。

17.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以梦喻世事,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

B. “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

C. 下片头两句写实,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

D.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渲染了“寒”“凉”的意境,表现出中秋夜的独特感受。

E.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有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18.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请举例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17.BC

18.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月明多被云妨”,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借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错。更传达出人生的短促,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凉”字既有喻示人生之“凄凉”,也喻示现实人间之“凄凉”。C项,“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错。以自我嘲讽的形式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

18.试题分析:答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然后具体分析,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朝中措 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解】①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下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 “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C. “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刘敞的赞美。

E.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18.请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

17.BD

18.①本词虚实结合②虚写部分追忆起过去的豪达生活:亲手种植杨柳、挥笔著书赋文愈万字,饮宴堂上,千杯不醉。③实写饯别宴上劝慰友人把酒言欢,豪情壮别的场景。④全词抒发了作者意在山水之间的情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近观所见之景”错误;“山色有无中”应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D项,“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这三句,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考查的点是“虚实”,考生应明确“虚”和“实”的概念,然后到诗句中找出虚写的内容,再找出实写的内容,最后分析两者的关系。从“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两句来看, 应是追忆过去的生活——种杨柳、挥毫著书、饮酒等;而眼前的饯别应是实写的内容。

点睛: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比如本题中,因虚实的运用把今日与昔日连到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意在自然山水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浓云笼罩,香烟飘散,长长的白昼让人难熬,词人移情于物,渲染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人更愁。

B. “佳节”一句,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词人逢此佳节,更加思念丈夫,何况又不止一次独自过重阳佳节。

C. “玉枕”两句,写出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D. 词人末尾三句,描绘自己憔悴不堪、形似黄花的“瘦”,“瘦”是“愁”之因,“愁”是“瘦”之果,两相照应,十分自然。

E. 本首词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下片主要写思夫的深切,用语通俗清新,比喻贴切巧妙,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

18.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了很多与本词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绪却不同, 请举出两例简要分析。

17.BD

18.《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醉花阴》中的“黄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何况又不止一次独自过重阳佳节”,文意理解错误。D项,因果分析错误。

18.试题分析:可以从“酒”“黄花”等意象中选取一个进行赏析,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注意结合诗句和意象的普遍含义分析。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pú sà 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0.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 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了无人同游的哀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B.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 “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__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1.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10.AE

11.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

【解析】

10.试题分析:A“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错。 E“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情感和艺术风格。

11.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句“春已堪怜”“一抹荒烟”“新愁”“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分析“惜春之情”和“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__·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亡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__。借使未如鸥鸟惯。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意,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 “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 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__”,“__”双关,暗指__。

D. 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感,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 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20.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9.DE

20. 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 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 园,不用担心宦海__,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解析】

19.试题分析:D项,诗句理解有误,诗人并无遗憾之情;E项,“含蓄婉转”判断不当,本词情感显露,多直接抒情。

20.试题分析:本词虽为送别诗,却无一般送别诗的哀愁悲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诗意从“但使” 句转向明快爽朗的情感,词人不仅表达了面对离别的健康乐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坦然面对人生挫折,洒脱旷达的情绪。答题时能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诗词中作者的情感,考查情感类的题目要从诗词中相关写景部分和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入手分析。还要结合诗词的标题及相关备注,因为里面也可以透露很多信息。比如本题可从标题中“送范廓之”,可以看出是送别诗;“人生无奈别离何”一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但使”三句一转,可见情感洒脱;而下片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__,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表现作者情感旷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

蒋捷

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

甚矣君狂矣。想胸中、些儿块垒,酒浇不去。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①。又一似、杨家风子②。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这一错,铁难铸。

濯溪雨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③桥外,水光清处。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做弄得、栖栖如此。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注】①〔韩家五鬼〕韩愈在《送穷文》中称“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为“五鬼”。②〔风子〕五代时杨凝式行为放纵,有“风子”之喻。③〔斩蛟〕指周处斩蛟悔过的故事。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词起笔直指乡士的狂,乡士因胸中义愤难平而狂,揭示出“狂”的思想根源。

B. 用“韩家五鬼”“杨家风子”状写乡士的“狂”态,褒扬了他狂的个性,也暗示了对这种个性的担忧。

C. “这一错,铁难铸”,明确指出乡士的错误,呼应开头的“狂”字,强化了对乡士的指责和批评。

D. “世上”两句揭露了南宋王朝不能容纳贤俊,同时也流露出对乡士命运的深切同情。

E. 这首送别词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怀才不遇的乡士形象,寄托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8.“节饮食,慎言语”这六字含义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在此句中蕴含的情感。

17.BC

18.①对乡士的恳切忠告与规劝,希望他节制饮食,说话谨慎。乡士因狂得罪,作者希望他能谨言慎行,像“斩蛟”的周处一样诚心悔过。②对乡士的敬佩和惋惜。“做弄得、栖栖如此”写乡士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终究不合时宜。③对政治__的讽刺。“想胸中、些儿块垒,酒浇不去”写出乡士心中有愤懑不平之事,虽有才华但不遇明世。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褒扬了他的这种个性”于文无据。C项,“指责和批评”有误,应为感叹之中有赞美。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对乡士的恳切忠告与规劝”“对乡士的敬佩和惋惜”“对政治__的讽刺”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对乡士的恳切忠告与规劝”“对乡士的敬佩和惋惜”“对政治__的讽刺”的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大大折减了。

B. 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 “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阕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阕的抒情。

D. 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 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8.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7.AE

18.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孤身一人;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料峭的威力折损了。E项,“以哀景来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阕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良宵反衬愁情。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原因”“分析”。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此情谁共说” “两行低雁”。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