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雁丘

【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9.词作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

20.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9 .词作塑造了大雁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形象。

20.(1)衬托。“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2)用典。“招魂楚些何嗟及”写招魂无济于事:“山鬼暗啼风雨”写山鬼枉自悲啼。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写殉情大雁的真情永垂不朽。(3)对比。“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后葬于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4)直抒胸臆。“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准确概括为,词作塑造了大雁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形象。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例如本诗衬托。“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C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C项中表述错误,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手法和情感。“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寒”。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__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这首词记叙的只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的态度。

E. 诗人以曲笔书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起来,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17.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16.BD

17.作者写了一次出游途中遇雨的经过。风雨突如其来,作者在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__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6.试题分析:B项,“归隐田园的决心”无中生有;D项,“都毫不在乎的态度”错误,应是“乐观豁达”。

17.试题分析:注意结合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作者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作者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缸: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 “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 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 “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 “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15.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AD

15.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15 .试题分析:“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表达对友人的赞颂之情;“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表现相聚的欢愉之情;而“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则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本题,结合前文的小序和后面的注释,可知是一首赞颂友情的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4.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15.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14.词中塑造了一位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命运坎坷(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忧伤凄苦的女子形象。

15.①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她双眉紧锁,隐含忧伤,写出了人酸苦的内心世界。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说明她欢乐少,忧愁多。③设问,“与谁同度可怜春”。春光无限美好,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与谁,即没有谁。写出了她的孤苦寂寞,表现出词人对她的同情,怜惜。

【解析】

14.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本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女子形象“风流绝代人”。“红乍笑,绿长颦”表明主人公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风絮落溪津”表明她命运坎坷(漂泊他乡),“与谁同度可怜春”表明她孤独寂寞、忧伤凄苦。

15.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解读本句,“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 “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与谁同度可怜春” 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采用设问手法。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题中运用借代、对比和设问的手法。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得书

苏轼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注】韦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苏蕙织璇而成《回文旋图诗》,寄给身在异地的丈夫窦滔。

(1)简析上片“先觉春风一夜来”在全词中的作用。

(2)下片结尾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1】①照应“晓来风细”,交代时令节候;②营造温馨氛围;③“春风”与“香笺”构成暗喻,是一夜春风吹开寒梅,是一香笺带来惊喜。

【小题2】细节(动作)描写、夸张,对妻子缠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该句在内容、结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由上文“晓来风细”,下文“香笺一纸”可知,该句起着照应开头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不仅交代了时令,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为下片写“香笺一纸”做铺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关键词分析作答。“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分别用了动作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联系诗歌注释及上句“写尽回文机上意”可知,词人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下列小题。

南歌子·山中夜坐

辛弃疾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14.请赏析词中画线句的妙处。

15.词中两个问句表达的感情和方式有何不同?

14.照应题目;暗示作者山中夜坐,彻夜未眠;视听结合,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情境;情景 交融,烘托了作者的难言之愁。

15.第一问,以拟人的手法,借问夜深犹鸣的清溪,传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第二问,自问,表达了躲进深山也难逃尘世纷扰的无奈。

【解析】

14.试题分析: 从内容的角度答出“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情境”“烘托了作者的难言之愁”,从手法的角度答出“视听结合”,从结构的角度答出“照应题目”。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此题从结构的照应、意境的创设、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15.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各自的手法“拟人”和“反问”,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①(宋)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该词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分析该词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1)示例:诗歌描绘一幅凄凉、幽冷(清幽、静逸也可)而又朦胧辽远的秋夜泛舟图。一、二句: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幽冷(清幽、静逸)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与沉重;三、四句:用“明河”“(秋)月”“苍山”等意象,营造出朦胧辽远的意境,体现作者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无奈。

(2)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的内心的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衰退国势的内心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画面意境题的答题可以分为三步:①概括画面:以“……的……图”来概括画面特点。②要明确在相关的诗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画面的具体图景。③联系全诗,看这样的意象与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一句写事,一句写景。写了祖逖闻鸡起舞之事,描绘了凄冷秋江潮落之景。所以这两句一句用典,一句写景。用典抒情:抒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之情;借景抒情:抒壮志难酬的悲戚之情。做题时应注意手法与情感的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 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16.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 本词下阙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 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E.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17.请对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16.BD

17.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D项,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中关键词“动静结合”“白描”。赏析手法,首先要点明手法,接着分析手法怎么在诗句中怎么使用,最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 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7.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 “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 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17.BC

18.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A项,无动,是以声衬静;无色;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点睛: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