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 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下列各句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句是( )

A.君子和而不同 B.过犹不及

C.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D


解析: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6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1.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3分)

21.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

(答出“中庸”给1分,对文段①的理解给1分,结合其他章节分析给1分)

22.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对孔子和子贡的言论分析各2分,满分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徽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2分)

24.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3分)

23.“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2分)

24.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读懂文意,再结合知人论世,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说:"君子也有讨厌的事吗?"孔子说:"有讨厌的事。讨厌称赞别人罪过的人,讨厌才能不高而毁谤有才能的人,讨厌果断勇敢却固执不明理而阻碍难行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讨厌的事吗?"子贡说:"讨厌窃取别人的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讨厌不谦恭而自以为勇敢的人,讨厌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或缺点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4.

试题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概括二人的观点。从孔子的“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可以得出孔子的观点。从子贡的“恶徽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可以得出子贡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af7fc03c661eaa.pn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篇)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

②恶称人之恶者。

译:

(2)用自己的话概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形象特征

答:

⑴①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3分)      ②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3分)

⑵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3分)


解析:

论语译文

A:(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bf708572f20a6ec.gif]

C:(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D:(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d6553be6d477acab.gif]

G:(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H:(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

24.群而不党或 因人废言(1分)

25.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剽窃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分) B

(2)(3分)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1 “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 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

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

??

24.群而不党或 因人废言(1分)

25.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解析:

参考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的事。君子憎恶宣扬别人的坏处的人,憎恶处在下级诽谤上级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处事果敢而固执已见的人。”孔子问:“你端木赐也有憎恶的人吗?”子贡脱口而出:“我憎

恶窃取别人成果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别人短处而当作正直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别人争强斗胜,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注释】①恶:憎恶,憎恨。②称人:宣扬别人。③讪(shàn):毁谤。居下流:处于低层或低贱地位。④窒(zhì):固执顽固。⑤徼(jiāo)顽: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知:同“智”。逊:同“逊”。⑥讦(jié):

揭发别人的隐私,耻笑别人短处。

【评点】“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憎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见《里仁篇》)这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

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②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上面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B

(2)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解析:

参考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作直率的人。”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