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阅读《荷塘月色》中的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荷花什么样的姿态?
2.文中的词语极富表现力,请简要鉴赏“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浮”字的妙处。
1.拟人;绽放的荷花柔美的姿态;荷花含苞待放的姿态。
2.“浮”突出青雾的静态美,生动地表现出青雾的缥缈轻柔的姿容、朦胧柔和的情态。
或:“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下面对加粗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池碧绿,荷花稀少的特点,叶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就在一缕香中,《荷塘月色》中突出表现荷花“送来缕缕清香”,可谓深得荷花精神。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幽静、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皎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段文字写景很有层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描写的对象。
答: ( )——( )——( )——(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喻香味,你觉得这样合理吗?为什么?
答:
【小题1】B
【小题2】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小题3】合理。把荷花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相似点:都是隐隐约约、似有若无。这种把嗅觉形象诉诸于听觉的描写方法叫通感。
解析:
【小题1】B全面而准确, A荷花的精神不在香 C文章的主题不在出淤泥而不染,洁白无瑕方面 D空泛。
【小题2】略
【小题3】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
①叶子出水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塘月色》)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塘月色》)
③死而死矣,_______________,层现错出,非人世所堪。__________________,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⑴像亭亭舞女的裙 ⑵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⑶而境界危恶……痛定思痛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亭亭”“渺茫”“境界”等。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_。 (《荷塘月色》)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本是并肩密密地挨着, 。(朱自清《荷塘月色》)
3.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色,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B:散文具有“文眼”,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如《小狗包弟》的文眼是“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荷塘月色》的文眼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C:朱自清先生把水__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比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星,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人教版第一册) 朱自清夏夜走过月光朦胧的荷塘,写下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这表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