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迷神引①
柳永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②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注】①这首词作于柳永五十岁后。②旧赏:往日的赏心乐事。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片一起笔便抓住了“帆卷”、“暂泊”的舟行特点,约略透露出了旅途的劳顿。
B. 上片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所见所闻,也有想象中的景象。
C. 上片写景使用了工笔手法,词人用形象来表达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 下片中“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楼”借指歌楼。这些是词人青年时代困居京华、留连坊曲的浪漫生活的象征。
E. 柳永词善用铺叙手法。这首词上片言“暂泊”之愁,下片道“游宦”之苦,大肆铺叙中见出作者心中真味,意蕴隽永。
1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
17.BC
1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宦游生涯的感慨。旅途劳顿,年事衰迟,叹行役之苦;借异乡风物的萧索写旅途的愁闷心情;帝都遥远,秦楼阻隔,佳人无消息,写伤怀念远的情绪。表现出了词人对仕途的厌倦情绪和对早年生活的向往。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虚实结合错,上片所写全是眼前所见所闻的景象。C项,工笔错,应为白描。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词中的重点词语“游宦”“客程劳”“年光晚”“异乡”“萧索”“愁眼”“帝城赊”“无消息”分析“词人宦游生涯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中的重点词语“游宦”“客程劳”“年光晚”“异乡”“萧索”“愁眼”“帝城赊”“无消息”分析“词人宦游生涯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7.AE
18.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虚实分析错误,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易水寒”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E项,以乐景写哀情错,是以哀景写哀情。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验证。
1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诗,结合诗歌的注解去思考。由注解透露的信息是: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而作者向子湮,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可见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应是思念故国。而“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④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④浑是:全是。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E. 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然而,“不似”一转,毕竟时过境迁,徒增岁月,无复当年乐趣矣。
18.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17.BE
18.(1)怀人、叹老、悲秋。(2)忧国伤时,怀才不遇。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此词有对比手法,但眼前景象与回忆、怀念不构成对比,而是虚实结合。E项,“是想要重温少年 冶游放荡之乐”错,乃借酒浇愁。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词中的词语“故人”“旧江山”“新愁”“少年游”分析“怀人、叹老、悲秋”“忧国伤时,怀才不遇”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中的词语“故人”“旧江山”“新愁”“少年游”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雁丘
【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9.词作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
20.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9 .词作塑造了大雁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形象。
20.(1)衬托。“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2)用典。“招魂楚些何嗟及”写招魂无济于事:“山鬼暗啼风雨”写山鬼枉自悲啼。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写殉情大雁的真情永垂不朽。(3)对比。“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后葬于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4)直抒胸臆。“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准确概括为,词作塑造了大雁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形象。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例如本诗衬托。“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C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C项中表述错误,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手法和情感。“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寒”。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__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这首词记叙的只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的态度。
E. 诗人以曲笔书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起来,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17.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16.BD
17.作者写了一次出游途中遇雨的经过。风雨突如其来,作者在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__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6.试题分析:B项,“归隐田园的决心”无中生有;D项,“都毫不在乎的态度”错误,应是“乐观豁达”。
17.试题分析:注意结合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作者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作者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缸: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 “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 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 “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 “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15.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AD
15.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15 .试题分析:“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表达对友人的赞颂之情;“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表现相聚的欢愉之情;而“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则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本题,结合前文的小序和后面的注释,可知是一首赞颂友情的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4.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15.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14.词中塑造了一位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命运坎坷(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忧伤凄苦的女子形象。
15.①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她双眉紧锁,隐含忧伤,写出了人酸苦的内心世界。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说明她欢乐少,忧愁多。③设问,“与谁同度可怜春”。春光无限美好,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与谁,即没有谁。写出了她的孤苦寂寞,表现出词人对她的同情,怜惜。
【解析】
14.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本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女子形象“风流绝代人”。“红乍笑,绿长颦”表明主人公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风絮落溪津”表明她命运坎坷(漂泊他乡),“与谁同度可怜春”表明她孤独寂寞、忧伤凄苦。
15.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解读本句,“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 “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与谁同度可怜春” 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采用设问手法。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题中运用借代、对比和设问的手法。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得书
苏轼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注】韦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苏蕙织璇而成《回文旋图诗》,寄给身在异地的丈夫窦滔。
(1)简析上片“先觉春风一夜来”在全词中的作用。
(2)下片结尾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1】①照应“晓来风细”,交代时令节候;②营造温馨氛围;③“春风”与“香笺”构成暗喻,是一夜春风吹开寒梅,是一香笺带来惊喜。
【小题2】细节(动作)描写、夸张,对妻子缠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该句在内容、结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由上文“晓来风细”,下文“香笺一纸”可知,该句起着照应开头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不仅交代了时令,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为下片写“香笺一纸”做铺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关键词分析作答。“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分别用了动作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联系诗歌注释及上句“写尽回文机上意”可知,词人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下列小题。
南歌子·山中夜坐
辛弃疾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14.请赏析词中画线句的妙处。
15.词中两个问句表达的感情和方式有何不同?
14.照应题目;暗示作者山中夜坐,彻夜未眠;视听结合,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情境;情景 交融,烘托了作者的难言之愁。
15.第一问,以拟人的手法,借问夜深犹鸣的清溪,传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第二问,自问,表达了躲进深山也难逃尘世纷扰的无奈。
【解析】
14.试题分析: 从内容的角度答出“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情境”“烘托了作者的难言之愁”,从手法的角度答出“视听结合”,从结构的角度答出“照应题目”。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此题从结构的照应、意境的创设、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15.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各自的手法“拟人”和“反问”,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