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解析:
无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 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 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1)D
(2)“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解析:
(1)“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解析:
无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zēng 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
解析:
无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5分)
▲ ▲
(2)作者的“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 ▲
11.(1)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由远到近,多感官(视觉和心理感觉)描写,融情于景(写“借景抒情”不给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金兵入侵、中原沦陷之愁,辞乡去国、漂泊江南之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③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③萧骚:萧条稀少。一作“萧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动态之景。“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营造了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B.词的起句“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中的“风色”二字值得玩味,写出了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象,突出了诗人被贬后的敏感和寡淡的心情。
C.“表里俱澄澈”是全词的主旨句。这五个字,写出了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诗人高超的精神境界。
D.“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E.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下片直抒胸臆,借洞庭之景,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15.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风格很接近,但在构思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14、AB(A“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B“寡淡的心情”错。)
(答对1个给2分,答对2个得5分)
15、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在构思上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2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和那湖水,一起融于理想的澄澈之境中。(2分)下片中他还通过想象,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豪放旷达,出神入化。(2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 平 乐
陈允平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上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
10.词中流露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上片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 ▲
11.简要赏析结句“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的表达效果。(6分)
10.花梢在春寒的压迫中打颤,暗示人物内心沉重而凄伤。(2分)空卷帘幕燕子不来,表现了盼燕归来的急迫,和对燕子失约的失望。(3分)
1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2分)通过对爱人不知惜花的不满,生动刻画了思妇的痴情之态;(2分)曲折抒发了浓重的相思之情,含蓄表达了对爱人迟迟不归的幽怨。(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4、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E.、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15、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BE (B项“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错,所列地名均处于边塞,是为了使人联想到战争及“汗马功名今贱”;E项“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错,是作者感慨时光易逝。)(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
15、(1)吊古伤今之感。山河犹在,英雄不存,遍寻不见有御敌报国之人。(2)对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喟叹。年事已高,无力报国,令人惊心。(3)对当朝统治者的愤懑。作者以李广自比,空有报国之志,无人赏识,不得重用,并遭打击。(答出一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