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五日,桓侯体病”(《扁鹊传》)中,“病”的意思为()
A:与“疾”同义 B:比“疾”重,病重 C:小毛病 D:不舒服
请说说唐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反映了那个节日的风俗()
A:中秋 B:寒食 C:上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中所吟的节日禁火,是为了纪念()(人名)
5.下面这几首古诗分别描述了我国的六个民间传统节令的景象,选出对应正确且按由前到后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云幕无多斗柄移,鹊慵乌慢得桥迟。若教精卫填河汉,一水还应有尽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④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⑤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A:⑥元宵、②清明、①七夕、④中秋、③重阳、⑤除夕 B:③元宵、⑤清明、①七夕、④中秋、⑥重阳、②除夕 C:⑥除夕、②七夕、①元宵、④中秋、③重阳、⑤清明 D:⑤除夕、⑥元宵、②清明、①七夕、④中秋、③重阳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
(甲)寒食 (乙)寒食
(唐)孟云卿 (唐)韩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答: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5分)答: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
(甲)寒食 (乙)寒食
(唐)孟云卿 (唐)韩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答: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5分)答: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寒 食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①城:指长安。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古人在这个节日里,前后禁火三日,只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御柳:宫苑中的柳树。②汉宫:唐宫。传蜡烛:唐寒食节宫中特许燃烛,对权宦近臣挨家传赐。五侯:历史上称“五侯”的很多,这里似指宦官。
①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诗人分别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中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味?
(1)《红楼梦》中林黛玉对此有评论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前面说的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在此亦可用之。
(2)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也就是说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有回味。大多涉及结尾妙处的问题都可据此回答。
①第一句总写长安城春意盎然,将长安城中无边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专写皇家风光,突出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两句一红一绿,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的浓丽。
②表现了皇帝对宦官的恩宠和宦官的灸手可热的势焰。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诗显得既蕴藉含蓄,又巧妙无比。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解析:
(1)解答时首先应抓住“飞花”和“柳斜”这两个词语,和这两个词语中所隐含的“红”和“绿”两种色彩,其次要抓住带有概括性的词语“无处不”。
(2)诗中只写皇帝给宦官送蜡烛,而没有提及给大臣们送蜡烛,可见宦官气势。蜡烛为小,而皇帝亲近谁为大,诗词中运用细节描写时往往是“以小见大”。诗人以似乎客观或者有点赞扬的口气叙事,其实其中隐含讥讽,只有懂得此诗为政治讽刺诗方能答出。
读以下四首诗,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润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寒 食
孟云卿 韩翃
二月江南花满枝, 春城无处不飞花,
他乡寒食远堪悲。 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 日暮汉宫传蜡烛,
不独明朝为子推。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贤士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至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1)两首诗都写到“花”,“花”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1)孟诗中的“花”开满枝头,异常繁密,作用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韩诗中的“花”满城飞舞,作者以此来表现寒食节万紫千红的迷人风光,烘托热闹气氛。
(2)不相同。孟诗借“他乡”“贫居往往无烟火”,写寒士天天过着贫穷的“寒食”生活,比较直白地表达了辛酸悲苦之情;韩诗写寒食节皇城的景象,含蓄凝练地表明了皇恩只及王侯、不到百姓之意,是一首讽刺诗(也可理解为是对当政者的颂诗)。
5.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时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 ②④①③ 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④②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