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乘闲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案不超过1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颔联在写景中寓含着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超过4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景色幽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2)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山西村后诗人意犹未足,惟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3)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题多景楼 王 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一情感的。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2分) 2)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4分,“借景抒情”与“巧用典故”各1分;具体分析2分)附《题多景楼》鉴赏【简析】这首绝句以凄景写壮心,抒发诗人慷慨报国之情,格调高亢激越,而又不乏含蓄蕴藉。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这首诗正是这样写的。前两句“穷乎遐迩”,不由令人想起王安石《桂枝香》中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但寒烟衰草凝绿”。但王琮写得更深沉,有“黍离”之悲,不仅仅象王安石为了发古之幽思,而是将自己融入诗中。后两句用景物描写和用典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凛冽的西风吹起江中的浪涛,诗人把它比作祖逖中流击楫而发出的声响,自然是“心潮逐浪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不禁涌上了心头,此时也不乏有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那种感事、伤时、忧国的意味。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湖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⑴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⑵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1)在借景(物)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比、反衬、用典上任选一种赏析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示例:
①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使读者产生不尽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⑤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描写、抒情、对偶、反问等,能够结合文本恰当分析酌情给分。)
(2)“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怀土思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__却又难以实现的凄切缠绵的情怀。(正确理解“应”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__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__。
:1.比喻 拟人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1“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
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6分)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23首。 ②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内容4分,手法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找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中的用的好的两个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用的好的两个字是:“低”“近”。
2、“低” :日暮时刻放眼望去,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近” :夜幕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那么近。
3、这两个字烘托出空旷、孤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淡淡的旅愁(感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闲"字是全篇之眼,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闲立庭中,沐雨盛开的栀子花等待如花的村姑们采摘云鬓,不料今日却花前冷落,问津无人。花"闲"正因人不闲,不写人忙人自忙。着一"闲",以虚衬实,灵趣顿生。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