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1)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而“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触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映衬),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解析:
(1)此题中有“野兴长”“忽惆怅”、“触景生情”、“思乡之情”三个得分点。
(2)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注:“同心花”是唐代妇女裁制衣服的一种同心花纹图样。
(1)诗中“皎洁”“寥亮”两个词用得妙,请你说说他们的妙处。
(2)对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可有多种解读,请写出你对这个形象的理解。
(1)“皎洁”可知正当月圆;月悬中天,将近午夜,万籁俱寂。“寥亮”的笛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这两句描绘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为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交代了原因,以乐景反衬了裁衣妇愁思之重。
(2)这是一个思念爱人出门在外、心中充满愁思的少妇形象。也可指待字闺中思春的未嫁少女的形象。
解析:
每点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小小墓 (唐)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本诗最后四句(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加以分析。
2、试分析全诗是怎样刻画苏小小的形象的。
1. (1)“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
(2)西陵下,风吹雨。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2(1)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和哀愁的心情: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
(2)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
(3)全诗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满怀哀愁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解析:
1. 每点一分。
2. 前两点答对一点即可给2分,后面一点2分。
【赏析】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其实,李贺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著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都受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不难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绾结同心。她又是那样的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之思,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不难感触到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宜春苑①
范成大
狐塚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②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注释]
①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在汴京东二里,靖康之难后被废。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②连昌:唐代宫殿名,玄宗时曾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荒废。
(1)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鉴赏。
(1)作者通过对宜春苑里萧条冷落之景的描写,抒发了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悲伤之情。
(2)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连昌宫虽然被废了,但基础还在,花还在,而如今宜春苑连寸草都没有了,怎不让人伤心到断肠啊!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痛苦之情。(可见靖康之难比安史之乱更惨,唐朝的内乱八年平定了,而宋朝的外患要恢复却是遥遥无期。)
解析:
略
选出对下边这首唐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内人
张 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内人:封建时代选人宫中的歌舞妓人被称为“内人”。
A.第一句中的“痕”形容月光暗淡朦胧;“过”是移动的意思,它暗示下句写到的月下美人在百无聊赖中伫立凝望为时已久。
B.第二句中着一“惟”字,表明宫禁如牢笼,环境单调,了无生气,所以这位宫女只好把目光投向树梢上白鹭栖息的窠巢。
C.三、四句通过对宫女拔钗剔焰的描写,表现了她由己及蛾,对扑向灯火、即遭不幸的飞蛾产生了怜悯,引起了同情。
D.本诗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宫女的神情和举动,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凄楚内心,写得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D
解析:
(并没有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①一②题。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①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②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①D②D
解析:
(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此诗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D
解析:
(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人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作者在颔联中有意将“白发”与“青山”对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1】“白发”极写长期离乱中家国之愁的深广(1分),“青山” 则意谓故乡的田园庐舍一片废墟,所见唯青山如故(1分),“白发”、“青山”两相映照,更突出战争对社会对个人带来的伤害(1分)。
【小题2】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1),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②云梦泽:水泽名,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
(1)颔联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请作赏析。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用了夸张手法上句写出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地带,都受了湖的滋润;下句写出湖水澎湃动荡,似乎撼动了岳阳城。上句突出湖的浩阔,下句突出湖的气势。(4分)
(2)不甘心闲居无事,希望出仕求官,只不过找不到门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4分)
解析:
略
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6分,每小题3分)
近试上张水部 酬 朱 庆 余
(唐)朱庆余 (唐)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床余平日深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 “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解析:
(1)略
(2)两诗各取一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