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出使。塞上:边塞之上。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守边将士,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②单车:一辆车。这里指独自前往。问:慰问,察访。属国:附属国。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北。③征蓬:远飞的蓬草。作者以之自喻。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喻行程遥远。④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微风吹之不斜。⑤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侦察骑兵。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边境最高统帅。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这里代称最前线。

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颈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请你加以适当的解说。

②诗歌好的结尾往往言尽而意未尽,引因起人们的回味,这首诗的结尾就是这样,请作简要的分析。

①一是因为诗人“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二是因为写得逼真,三是因为富有诗趣,四是因为锤炼功夫十分到家。

②诗人来到了萧关,虽然没能马上见到统帅,宣旨慰问,还得再往前走,但诗人心里是很高兴的。这一结尾看似平淡、简单,却很有回味,它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以后的行程。


解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 瓦   范成大①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令人联想到华美宅邸,深楼大院,暗指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不问国事的丑态,“无风……共”表面写景,实际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狂舞,不问国事的做法。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禹 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1)试指出这首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手法的不同。

(2)你认为这首诗哪些字最有表现力?请简析其妙处。

(1)颔联以描写为主,尾联是含有议论的叙述。 (2)“嘘”“走”两字最有表现力。“嘘”字明写云气,暗写云中之龙,以实写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极富动感;“走”字化声为形,以动显静,生动形象,气魄宏大。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托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边庭流血成海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2)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沙上并禽池上暝, 。(张先《天仙子》)

(1)哭声直上干云霄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武皇开边意未已千村万落生荆杞     

(2)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云破月来花弄影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4分)

答:

(1)①烘托:以猿啼、暮江等烘托伤心之情。(或渲染:以猿啼、暮江等渲染了送别环境的凄清)②反衬(说对比也可):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 (共4分:手法各1分,联系诗句分析各1分。若答情景交融,最多可得2分)

(2)①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②流露出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③同时也表达出了恋恋不舍的惜别深情。(共4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注】霜禽:寒天的禽鸟。

(1)有人说这首诗四联四种写法,全不雷同。请从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任选一联,分别赏析该联诗句的写法。(5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

(1)首联: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答对比也可)的手法,用百花的凋零衰败衬托梅花的明媚艳丽、一桔独秀、暗写其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坚强品质和独特(特立独行)的个性。(仅用拟人手法来分析的适当扣分);

颔联:正面直接描写。“疏影横斜”写梅花的趣盔生美(或:从视觉角度,写梅花的形象美),写出梅花的自然、从容、优雅;“暗香浮动”、写梅花的盟主盘美(或:从嗅觉的角度,写梅花淡淡的幽香),写出梅花的恬淡、默默奉献的品格,两者结合表现了梅花的神韵。(或:使用衬托(烘托)手法,把梅花的身姿和馨香置于清澈的水边和朦胧温柔的月色这样的环境中,更显出(衬托)梅花的清丽优雅、纯洁灵动、超凡脱俗。)

颈联:从侧面写梅花。使用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了“霜禽欲下”却不敢正视而“先偷眼”;粉蝶看惯了百花,如果能看到梅花,它们该会“断魂”:表现了梅花的高洁脱俗,不同凡响。

 (2)通过梅花“独喧研”“占尽风情”“暗香浮动”独特形象特征的描写,以及尾联“我爱”梅花,为之吟诗,与之亲近举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追求高洁、不沾染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情怀。


解析: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交时,此道今人弃如土。

(1)首联“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是有名的诗句,描写了当时什么样的世态,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2)本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人们之间,像天空中反复无常的云雨,得势时聚在一起像云,失势时纷纷散开像雨,这是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辛酸。

(2)正反对比的手法。以“管鲍之交”与“翻云覆雨”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世无知交的愤慨,抒发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渴望。鲜明深刻。(用典。用“管鲍之交 ”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渴望。言简意深。)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__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解说。(2分)

(2)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3分)

(3)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1)七言律诗(或七律)。(1分)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用韵、平仄、对仗只要求答出一点即可给1分)(2)① “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3分)(2)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意象特点或意境概括2分,感情1分,共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1)(3分)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反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达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

(2)(3分)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而为权贵谗毁,流放为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