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唐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_____”字。(1分)
(2)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___________。(1分)
(3)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__________。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四句回应了_______________。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字,写出梅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色。(2分)
(1)早。(2)凌寒独开的丰姿。(3)环境;近水。(4)首句 似雪非雪的冰清玉洁。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①繁。
【注】①花烬:世俗认为有喜事则灯结花。
(1)诗题为“日暮”,请结合前三联简要赏析此诗从哪些方面写“暮”?(5分)
(2)前人称“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请结合诗的尾联简要赏析诗的情感。(3分)
1)山村生活: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环境:首联写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颔联写晚风清凉,明月皎洁;颈联写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总说1分,分说4分)
(2)“何须”二字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安慰,对前途不再有期盼(自己年纪已大,不需要灯结花来报喜),实际却饱含内心的痛苦(1分):流露出诗人的衰老感(1分)和怀念故园的愁绪。(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6分)(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3分)
(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3分)(此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 宫 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 的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 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1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乐景写哀(反衬)2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
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3分)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1分)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2分,指出特色,大意相同即可。)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1分)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1分)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2分)(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鲁山[注]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1)此诗首句中的“惬”字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诗加以分析。(3分)
(2)梅尧臣写诗,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你认为此诗中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3分)
(1)○1“惬”字作为诗眼,具有领起全诗内容的作用。○2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集中表现了作者对山野的由衷喜爱之情。(3分)
(2)可任选一联,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参考示例:
第二联:此联第一句紧承全诗首联的“千山高复低”,写的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峰连绵不断,应接不暇的美景扑面而来,独自一人行走在幽深的山路上,心情真是好极了;“随处改”写出了千山的不同姿态,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二句扣题目“山行”,写自己一个人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竟然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还充分地写出了诗人被山中美景所陶醉的愉快心情。确实把“千山高复低”的景致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第三联: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点明了山行时的节令,写出秋天时节生机盎然的山野一派幽静清空;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描写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以动态的“熊升树”“鹿饮溪”来描写秋天山野的生动景致,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江雪 (柳宗元) 雪 (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罗诗则 。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柳诗 。罗诗则 。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 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
无
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请就两诗的内容和风格(或情感)作一简单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