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两题

甬上竹枝词 戈鲲化(清)

灵桥门近甬江隈,早把严城锁钥开。

为贩鱼鲜趋晓市,小民辛苦五更来。

这首诗写的是 地点) 事情)。

请简要分析第三句中“趋”字的作用。

【小题1】灵桥门,晓市。(2分)

【小题1】“趋”字写出了渔民们为赶早市而而争先恐后地涌向刚开的城门的情景(2分),表达了诗人对“小民”的同情(2分)


解析:

【小题1】略

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你认为哪个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1分)。“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1分)。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1分)。

(2)“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1分);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1分),进一 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1分)。


解析: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梦与诗 胡适 都是平常的经验,都是平常的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怀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A:本诗共三章,前两章是平列关系,但首章中的“经验”、“影像”和第二章中的“情感”“言语”又是相互交叉映照的;后一章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B:前两章写到梦来自不平常的经验和影像,诗来自平常的情感和言语,目的是说明文艺作品哪怕是想象性极强的诗歌也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C:将“梦与诗”并提,表示作者对诗歌这种体裁颇有微词,他认为写诗如同做梦那样只是偶然的“碰撞”,在有限的经验、影像、情感、言语中追新猎奇,玩弄花样。 D:“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包含了这样的哲理:文艺作品应当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去创作,这样才是个性化的,才不会与他人雷同。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列各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荫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 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笋。②木笔:辛夷花。

诗人陆游字 ,是宋朝诗人,梁启超誉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全诗描写初夏景色,着重突出一个“ ”字。

尾联隐含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对此诗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先从大处着笔勾勒环境。

B.颔联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等典型的初夏景物。

C.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之美景,显现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D.最后诗人叹息老之将至旧友情断,落寞无聊之感顿生。

【小题1】南宋(宋)

【小题1】幽

【小题1】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郁闷

【小题1】D


解析:

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D


解析:

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找出三处加以比较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其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4分)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1)首联描绘了一幅 图(限四字),有什么作用?

(2)请从景情关系上赏析本诗

(1)春郊送别(春日送别、初春送别也算对)    这联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

(2)(4分)乐景写哀情,用江南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和希冀的美景及朋友(裴坦)的倜傥风流和热情自信,反衬自己宦海浮沉,不得意的满腹愁情,表达了一种送别朋友之后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伤感之情。


解析:

(1)每点1分,共2分。

(2)如答借景抒情,言之有理亦可。

下列对诗词中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声调高亢,意气豪爽,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表明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出了诗人对家国的苦难无能为力,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C:“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表现出孙何既威风又儒雅,他饮酒赏乐,吟唱山水,这说明他既有执政能力又能与民同乐。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家效力,对南宋统治者重新起用自己抗金充满希望和信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两道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升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①对这首唐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题《寄左省杜拾遗》中的“杜拾遗”,即任“左拾遗”(谏官)的杜甫。“左拾遗”属门下省,故称“左省”。作者在中书省任“右补阙”(谏官),岑、杜既为同僚,也是诗友,因而“寄”诗以相慰。

B.首联中的“丹陛”与“紫微”都借指国君的宫殿,“曹”是古代的官署。

C.领联中的“天仗”,是指国君的仪仗队,“御香”是宫殿里燃烧的香。

D.尾联中“阙事”的“阙”通“缺”,即缺点或错误。“谏书”的“谏”,是进宫献策的意思。

②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表面炫耀每天朝见国君的盛况,实际上表露出无聊的生活与苦闷的心情。

B.“白发悲花落”,为虚度年华而叹息;“青云羡鸟飞”,还想展翅高飞,大有作为。

C.“圣朝无阙事”是反语,意含讽刺。

D.这首诗写得曲折隐晦,寓贬于褒,表面颂扬朝政,实际抒发内心的忧愤。

①D②B


解析:

(“谏”是劝君主改正错误)(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青云羡鸟飞”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__《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其中的“遗篇”就是指《龟虽寿》这首诗。

B.这首诗前四句是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管寿命多长,总有终结的一天。从反面揭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之重要。

C.诗的第五、六句从正面作喻,又与七、八句意思紧密相连,揭示了这首诗的中心,形成了诗的高潮;高潮之后,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把满腔热情凝聚于一个哲理之中。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关系,而是在配乐时加上去的。

A


解析:

(“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