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耘田鼓

可朋(后蜀)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注:耘田鼓:古代挂在田头树上的鼓,农忙时敲击,以激励催促农人提高劳作效率。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头鼓”就是耘田鼓,“筵上鼓”指的是王公贵族筵宴上饮酒作乐时所击之鼓。

B.诗人真诚地祈愿天公降下甘霖,使桑麻成熟,粮食满仓,百姓们不再挨饿受冻。

C.最后一句“上下一般足”,意思是王孙贵族能够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知足常乐。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深沉强烈,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上有烈日,下有焦土”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诗通过“击鼓”这样的生活小事,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请指出这是什么写法。结合本诗,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对这种写法做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7分)

①(3分)

C(“同甘共苦,知足常乐”与诗意不符)

②(4分)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两句描写了农夫在田间,头顶烈日,脚踩焦土,艰辛劳动的场景(1分,要点:“农夫艰辛劳动”或“农夫劳作环境艰苦”)。承接上文“一何苦”,为下文抒写诗人的心愿做铺垫(或:“暗含与公子王孙筵宴享乐的对比”)(1分,要点:“承上启下”或“对比”),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1分,要点:悲悯),以及对王孙贵族只知享乐漠视百姓疾苦的不满(1分,要点:不满)。

【评分参考】⑴“承上启下”或“对比”不结合具体内容,不给分。

⑵意思对即可。

13.(10分)

【评分参考】⑴写法2分。

以小见大。(意思对即可)

⑵结合本诗具体分析2分。

恰当、合理,即可得满分。

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分析4分。

①观点1分。

1分:观点明确合理。

0分:观点不合理或不明确。

②阐发3分。

3分:举例恰当、内容具体贴切、分析恰当。

2分:存在一处不足。

1分:存在两处不足。

0分:存在三处不足。

⑶语言表达2分。

2分:语言流畅,有一定文采;表达清晰,有条理。

1分:语言基本通顺,表达较清晰。

0分:①语言不通顺,有较多语病,表达混乱。

②不足50字。

⑷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1分为止。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2分)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2)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点明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2分,两点答对一点即可)思想内容上: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注】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 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任意答出三个即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9.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6分;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

(甲)寒食 (乙)寒食

(唐)孟云卿 (唐)韩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答: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5分)答: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②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③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韩驹(?~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曾从师于苏辙。徽宗政和初,因献颂得官,任秘书省正字,后因从学苏辙(元祐党人)而被贬官分宁县,此诗作于此时。

上舍:宋神宗时把大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级,以上舍为最高。  

②摩:接近,碰到。

③顾藉:顾惜。

8. 首联哪个字用得最生动?请结合首联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5分)

答:

9. 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6分)

答:

8.(5分)用得最生动的是“拥”字,(1分)拥是“拥满”“堆满”之意,是说被北风吹落的秋叶深深地堆满了台阶前。(1分)在首联中作者描绘的是北风吹得白昼晦暗无光,日暮时分满阶的落叶堆积在一起,(1分)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进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凄凉之意。(1分)

9.【6分。注:如果该题学生回答直抒胸臆最高给4分】

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在北风劲吹、黄叶堆积的寒冷冬日里如绕枝倦鹊、摩月飞鸿一般形单影只、倍感凄寒。(1分)此时的愁绪就像特意寻觅自己而来,无法排遣,(1分)而且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1分)这就形象地将诗人失意与愁苦展示在读者面前。(2分)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也显得阴晦无光。到了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已经深深地堆积起来,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拥”字用得生动形象,与“深”字紧密配合,画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颈联写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尾联进一步抒写老来的心境,说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怎能为此挂心呢?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

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江宿

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注】①寂历:寂寞、冷清。

21.前两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稀”与“微”。“稀”字写出了江上渔火的稀少与微弱,“微”字写出了残月下树林的朦胧;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

(赋分:写出两字得1分,具体分析2分。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2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静景,通过江水、渔火、残月、岸林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清幽、朦胧之景;后两句是动景,“水鸟惊犹宿”是静中有动,“流萤湿不飞”是动中有静。整首诗歌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并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

(赋分:手法1分。写出前两句与后两句是静景与动景各得1分,整体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完成18-19题。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并分析其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鉴赏三四句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这两句中表达的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之情时时而生。

19、这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我们能想像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9、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怆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还是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

10、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诗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C.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D.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b2ce3db46cd3550c.gif]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1分),“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1分),“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1分),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1分),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2分),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