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主要情思内涵有()

A:思乡和怀人 B:闺思和愁怨 C:漂泊和蹉跎 D:焦灼和失意 E:无奈和无常

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蹋败 和蔼 烦躁 噩耗 B:仲胀 惧惮 尴尬 呵斥 C:潦倒 交卸 渴幕 焦灼 D:跋涉 赋闲 狼藉 伎俩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4.“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14.①描绘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画面;②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一样是人生的行人过客。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准确。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这句用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如本题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试题分析:是开放性试题,可以认可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也可以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诗歌和自己的理解把理由说清楚。如本题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共11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分)

1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分)

12.①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②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答出氛围2分,答出心情3分)

13.【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6分。表明看法,得2分;结合诗句解说,得2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只要能将氛围和心情答出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

(3)请写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的诗句是: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常”“湍”“豗”“砯”“壑”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常”是时常、经常的意思,“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壑”“砯”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 ”两句,写时已薄暮,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像着了迷似的。

(2)韩愈《师说》中,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即“能者为师”的原因是“ ”。

(3)苏轼《赤壁赋》中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胸怀的两句是“ 。”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荡”“决眦”“渺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第三句中的“兮”不要漏掉。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6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